
婆罗浮屠大塔简介
婆罗浮屠大塔(Borobudur Stupa),印度尼西亚现存最重要的早期大乘佛教建筑。
原为保存王公或其家族骸灰的陵寝。
位于爪哇中部日惹城西北约40公里处。
修建于公元 800年前后夏连特拉家族统治时期,大约在1000年废弃。
1814年发现,1907~1911年及80年代初两次整修。
该塔修建在半圆形土丘上,以石砌成,呈下方上圆的弧形,通高31.5米。
有两层方形台基,底层每边长123米。
台基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5层方台,方台之上又有3层圆台,顶端为一座圆塔。
台基4面的中央有供上下的阶梯。
在5层方台的边沿,均筑有很宽的石墙,石墙和上层方台之间形成宽约2米的回廊。
石墙外侧排列着432座佛龛,每龛均有一尊大可等身的石坐佛。
在3层圆台上有多座带菱形透空格的圆塔,计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每座塔内各有一尊趺坐沉思的佛像。
整个大塔现存佛像 504尊,有人推测顶端大圆塔中也当有一尊佛像。
回廊两壁上有浮雕,总长3200余米,画面在2000幅以上,内容主要是记叙释迦牟尼解脱前的经历。
墙脚的浮雕则是描绘人世的因果报应。
婆罗浮屠大塔的整体设计及各层装饰,体现了密宗教义,即以台基表示欲望,以充满浮雕的回廊表示形象界,而以圆台上的圆塔表示无形界即佛所在的境界。
该塔在宗教和艺术上虽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但仍保留了印度尼西亚古代文明的某些传统。
如下层方形台基沿袭本地坟墓的形式;浮雕中世俗人物的衣着全是当地的样式;某些局部如阶梯上的石门等也是印度尼西亚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