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西夏陵 菊江历史网

西夏陵 菊江历史网

西夏陵简介

西夏陵

西夏陵,西夏皇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贺兰山东麓,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10公里,内有帝陵9座、陪葬墓193座。

北端有大型建筑遗址,东侧有砖瓦窑、石灰窑址10余处。

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

1227年,蒙古灭西夏,战火殃及陵区,地面建筑全部被毁,陵墓大部被破坏。

1972~197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组织调查,先后发掘帝陵1座、陪葬墓4座,清理碑亭4座、砖瓦窑2座、石灰窑1座。

1986~1989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考察测绘,发掘建筑遗址4400平方米、碑亭1座。

西夏陵的营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也有自身的特点,是研究西夏物质文化、社会历史及与中原文化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陵墓按陵区地形从南向北分作4区:1~6号陵依次分属前3区,每区2陵;7~9号陵属4区。

据《宋史·夏国传》载,在西夏12帝中有陵号者为:太祖继迁裕陵、太宗德明嘉陵、景宗元昊泰陵、毅宗谅祚安陵、惠宗秉常献陵、崇宗乾顺显陵、仁宗仁孝寿陵、桓宗纯祐庄陵、襄宗安全康陵,共9个,与陵区实际陵数相符。

然而,由于史书未记诸陵相对位置,加之碑石被毁,陵主失考,除知7号陵(原编2号)为仁孝寿陵外,其余8陵尚有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西夏陵受唐宋阴阳堪舆之术的影响,实行昭穆葬法,成左昭右穆贯鱼形式。

考古证明的仁孝寿陵,正与此排法一致。

已发掘的6号(原编8号)陵为李乾顺之陵。

襄宗后的神宗遵琐、献宗德旺、南平王李伜3代,均死于1226~1227年西夏败亡之际,可能未及造陵,《宋史》也无其陵号。

另一说则认为,由于皇位承袭关系,西夏陵从南向北纵向两行排列,山外一行早于依山一行,共11陵,已发掘的6号(原编8号)陵为遵琐之陵。

西夏陵1~6号陵地面遗迹保存较好,夯土台基、版筑残墙尚存,平面布局清楚。

陵园均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四角置角台,从南向北,神道两侧依次为双阙台、双碑亭或三碑亭(有的陵东侧为两亭),亭北为月城、内城,二城相连平面呈倒凸字形。

月城内神道两侧置石象生。

内城方形或长方形,每面正中辟门,四角置角楼,南门内偏西为献殿。

地宫在内城西北隅,地面上为八角密檐式塔状陵台,陵台前为鱼脊状的墓道封土。

有的陵内城正中,还有不明性质的方形夯土台基。

各陵园规模大小、平面布局略有差异。

有的为一重城,如3号陵、4号陵。

以3号陵为例,内城东西宽158米,南北长177米,但四个角台远在内城四角100~200米之外。

有的为双重城。

1号陵、2号陵外城为封闭式,均东西宽225米,南北长342米,陵台9级,残高约23米。

5号陵、6号陵外城为开口式,无南墙,角台相距也较远,陵园总面积在14万平方米左右。

已发掘的6号陵,陵台7级,残高16.5米。

地宫在陵台前18米,距地表25米。

墓道长49米,封土呈鱼脊状隆起;甬道长6.2米,左右两壁绘武士像;主室呈横长方形,南北长5.6米,东西宽6.8~7.8米;主室两侧各有一配室。

墓室地表墁砖,下壁有护墙板痕迹;顶部虽已破坏,仍能看出为穹窿顶土洞。

随葬品仅存零星金银饰件、人物竹雕、石刻残头像、铜甲片、副肘板、门钉泡、石经幢、铁剑、铁矛、高足碗、陶瓷残片等。

地表散布大量砖瓦建筑材料,有滴水、瓦当、脊饰、套兽、石螭首、莲花纹柱础、雕龙栏柱等,其中一件绿色琉璃鸱吻,高达1.52米。

在诸陵碑亭发掘中,出土力士石座7尊,屈膝跪坐,似背负重物,造型奇特;同时出土大量汉文和西夏文碑刻残片,其中有7号陵西夏文篆刻“寿陵志文”。

陪葬墓随诸陵分属各区,其中一区32座,二区48座,三区97座,四区16座。

大多破坏严重,有的土冢被平,绝大部分墓园仅剩墙基。

它们成组排列,但附葬何陵,没有明显标界。

与帝陵相比,陪葬墓规模小,形制简单,一般无帝陵中的角台、阙台、献殿,墓园仅有南门。

规模大小悬殊,布局多有变化。

有的墓仅有一个土冢,多数墓有大小不等的墓园,如149号墓园南北长30米,东西宽25米;161号墓,则由内外双重城组成,面积达4.36万平方米,土冢高11.6米。

有的墓园由土冢和一城、一碑亭组成,有的加月城,有的南门内有照壁,个别墓有阙台或献殿,有的墓如177号则由土冢和内外城郭、月城、门楼、双碑亭组成。

土冢仍居方城西北,有圆丘式、圆柱式、圆锥式、三级圆墩式等。

还有在一个墓园中有2墓或3墓从葬的特殊葬式。

已发掘的墓,皆为方形穹窿顶土洞墓。

108号墓边长4米,顶高3.5米,据出土残碑,系梁国正献王之墓,扎结丝线染色的茂花闪色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次出土;101号墓边长5米,顶高6米,出土重188千克的鎏金铜牛和重355千克的石马,造型生动,是冶铸、雕刻的精品。

建筑遗址坐北朝南,略呈长方形,南北长290米,东西宽170米,由围墙、门厅、殿堂、厢房、夹屋、行廊等组成三进院落,可能是西夏祖庙遗址。

出土遗物有大量砖、瓦、戗脊兽等建筑村料和青釉浮鹅戏水盘、白瓷三鱼纹大盆、泥塑佛像残块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5461.html

乐浪带方郡遗迹 菊江历史网

朝鲜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