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铜镜简介
汉代铜镜,在汉代,铜镜的制作和使用比战国时代更为普遍。
西汉前期,铜镜的形制和花纹保留着战国时代的作风,常见的是带有“地纹”的“蟠螭纹镜”。
与战国时代不同的是,有些镜上已经有了铭文。
西汉中期,开始出现“汉式镜”,主要是“草叶纹镜”和“星云纹镜”,镜上的“地纹”都已消失。
西汉后期有“四螭镜”、“重圈纹镜”、“日光镜”和“昭明镜”等,其特点是花纹规整而简洁,铭文加长,镜钮普遍成为半球状。
到了新莽时期,阴阳五行的思想反映到铜镜上,便大量制作有青龙、白虎等“四神”纹样和子、丑、寅、卯等“十二辰”文字的所谓“方格规矩镜”,它们一直流行于东汉的前期乃至中后期。
从新莽开始,在铜镜的铭文中出现了纪年。
东汉中后期,又开始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等,都以图案化的动物为花纹。
长江流域还出现神兽镜和画像镜;前者以东王父、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为主纹,后者除神像和兽形以外,还有车马、歌舞、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等图像。
汉代铜镜的花纹,纹样的设计多对称于镜面的圆心,可称“心对称”。
到了东汉后期,有些铜镜如有“君宜高官”、“位至三公”铭文的“双头龙凤纹镜”和“重列式神兽镜”,其花纹则对称于镜面的直径,可称“轴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