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阳汉墓简介
阜阳汉墓,西汉前期汝阴侯墓及其妻墓。
又称双古堆汉墓。
位于安徽省阜阳城西南。
1977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发掘。
墓中所出漆器和铜器的铭文中有“汝阴侯”字样,2号墓还出土“汝阴家丞”封泥。
漆器铭文中的年数,最多者为“十一”年,应是汉文帝的纪年。
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考察,1号墓可能是第2代汝阴侯夏侯灶的墓,他死于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
2号墓的墓主应是夏侯灶的妻子。
两墓东西并列,墓道向南,墓上有坟丘。
两墓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均为长方形木椁墓。
1号墓的椁室南北长6.2米,东西宽3.8米。
椁室中部偏南处有一道横隔板,把椁室分为前后两部分,棺床位于椁室的后部。
2号墓的椁室比1号墓略小。
两墓均被盗掘,棺木已朽,尸骨无存。
墓内出土竹木简、漆器、铜器、铁器、陶器等共200多件。
简的内容有《诗经》、《刑德》、《苍颉篇》等,其中《苍颉篇》已整理出 360余字,比过去出土的字数多得多,是研究秦汉文字的珍贵资料。
漆器中比较重要的有六壬栻盘、太乙九宫占盘和二十八宿圆盘。
六壬栻盘是已发现的最早的一件,太乙九宫占盘在考古发掘中是第一次发现。
六壬栻和太乙九宫占都属伪科学之类,但它和古代天文、历法有密切联系,仍然是科学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资料。
二十八宿圆盘是一件未能定名的古代天文仪器,应是为六壬栻盘定宿度用的。
漆器和铜器的铭文,除有“女(汝)阴侯”字样外,还有器物名称、容量、重量、大小尺寸、制造年份和工匠名称等,说明这些器物是汝阴侯国工匠所造,给研究汉代的器物定名、度量衡制以及侯国工官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