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兵马俑坑简介
秦兵马俑坑,秦始皇陵随葬陶兵马俑的地下坑道建筑。
位于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西南,西边距离秦始皇陵陵园东垣墙1公里,正当陵园东门大道的北侧。
1974年以来,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发掘。
1977年就地建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到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工。
前206年项羽入关时焚毁。
共发现4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米。
1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2600平方米。
2号坑在1号坑的东北边,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
3号坑在1号坑的西北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520平方米。
4号坑在2号和3号坑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4000平方米。
目前只发掘3号坑的全部和1号坑、2号坑的一小部分,共发掘2516平方米。
4号坑是未建成就废弃的空坑。
兵马俑坑的发现,对秦代军队编制、作战方式、甲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是一批最具形象的实物资料;对秦代雕塑艺术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坑道建筑与出土的兵马俑
3个坑都是土木混合结构的坑道建筑。
1号坑深4.5~6.5米,2号坑深3.2米,3 号坑深5.2~5.4米。
建筑程序是:先在挖好的土坑内四壁沿边筑起夯土二层台,1号坑和2号坑还在坑内加筑多道夯土壁;再在二层台内侧和夯土壁两侧安置相对称的木柱;棚木上覆盖苇席,席上压灰泥,泥上覆土。
覆土高出原地面约2米。
俑坑前后有供出入的斜坡门道。
坑底铺砖。
放置陶兵马俑以后,门道口用立木封堵,再填土夯实。
复原后的1号俑坑应是面阔9间、四周环绕回廊、前后各有5个门道的地下大厅。
2号俑坑分隔成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的4个部分。
3号俑坑是3个厢房互通的建筑。
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多个,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9000余件。
如果按照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这3个坑的武士俑应有7000个,驷马战车100多辆,战马100多匹。
坑内兵马俑的排列方向全部面向东方,这可能与陵园的方向或兵马俑坑位于陵园东边有关。
兵马俑排列、装备的研究
这批兵马俑应是送葬军阵的模拟。
兵马俑、战车实物以及实战兵器的出土,形象地展现了秦始皇时代的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
也有人认为,它们是作为具体的军阵即以一个阵法为内容而排列的。
兵马俑坑所见的秦军编制,主力是战车兵和依附于它的步卒。
骑兵俑出土于2号坑中,虽已集中排列,但未自成方阵,可见骑兵仍处于从属的地位。
木质战车的形制大小与商周以来的单辕驷马战车没有明显差异。
车上一般有甲士3人,分别配备远射的弓箭、格斗的短剑和护体的盾甲。
战车后面跟随步卒。
步卒使用长木柄的戈、矛、铍、戟、钺。
在军阵前方侧翼和后卫,往往布置弓弩手。
骑兵执剑或弓箭,马背铺鞯,鞯上有鞍垫。
马具、马蹬尚未出现。
战士装备的进攻性武器,除个别铁镞外,都是青铜铸造的。
铜兵器表层大多作铬盐氧化处理,以增强合金抗腐蚀的能力,这在世界科技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防护装备,从陶俑身上所披的铠甲看,很多是模拟皮甲雕塑的,有的还保留着仅有前面护胸而背后无甲的原始形制。
也有一部分可能是金属铠甲的模拟物。
当时铠甲的形制已因兵种和身份的不同而异。
骑兵的铠甲较短,无披膊。
一般步卒和战车兵的铠甲,甲身较长,两肩有披膊,是秦国军队中普遍装备的铠甲。
御手所著铠甲,甲身最长,领部加高呈“盆领”,两肩有长披膊,并附护手甲。
马前披甲武士俑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出土 披甲武士俑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出土
兵马俑的雕塑艺术
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制作程序非常复杂。
一般是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再雕塑出五官、须发、铠甲、衣纹等细部。
陶俑的制作是根据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来设计的,艺术形象力求与实物相似。
将领的装束与一般士兵不同,骑兵的装束与步兵、车兵不同,而将领的官阶又有高中低之别,其服饰随之亦异。
革带、发式、行縢、靴履等细部,也都一丝不苟。
彩绘色调明快、绚丽,对比强烈。
陶马形象准确生动,比例适度。
秦兵马俑坑不愧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