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井文化简介
沙井文化,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民勤县沙井村发现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甘肃省的永登、古浪、武威、天祝、永昌、张掖与民勤等地。
年代约为公元前800~前600年。
沙井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手制,陶器的上半部多施一层红色陶衣,器表饰绳纹、锥刺纹、弦纹与彩绘等。
其中彩绘花纹有连续三角纹、窄长三角纹、菱格纹、波折纹与鸟纹等。
鸟纹多成组成排地绘在同一彩带上,鸟头方向一致,姿态生动,栩栩如生。
器形以平底器与圜底器为主,也有三足器。
典型陶器有单耳桶状杯、单耳圜底罐、双耳平底罐与双耳圜底罐等。
该文化的城址,在永昌双湾尚家沟发现一处,保存基本完好。
该城平面呈三角形,故俗名为三角城。
城址南北长154米,东西最宽处为132米,城墙残高4米,城门朝南。
墓葬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多是单人墓,葬式有仰身直肢与侧身屈肢等,头向多朝东北。
一般都有随葬品,但数量较少。
随葬品有陶器,还有石器、骨器与铜器等。
石器主要为刀、镞、长方形斧与环状石斧。
骨器有镞、针、骨牌饰等。
铜器有铜刀、三棱式铜镞、铜扣、铜铃,以及鹰头饰、鹿形饰、犬形饰、铲形饰、轮形饰与连珠形铜牌饰等各种饰物。
另外还有海贝与串珠等装饰品及牛、马、羊等动物残骸。
从出土的石刀、石斧等工具与动物的骨骼看,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