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帛书简介
楚帛书,战国时楚人文字资料。
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盗掘出土。
帛书又名缯书,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期,但实物则以子弹库出土的为最早。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发掘了这座墓葬,判明其年代在战国中晚期之间。
帛书摹本最早见于1944年蔡季襄的《晚周缯书考证》。
原件现为美国私人收藏。
帛书宽38.7厘米,长47厘米。
文字为墨书,计 900余字,字体是楚国文字;图像则为彩绘,先用细笔勾勒,再填以彩色,至今仍较鲜明。
帛书中部有文字两大段,书写方向相反,一段8行,另一段13行。
帛书四周有12个神的图形,其形状奇异,有三首、鸟身、珥蛇等,运笔细腻,各神像旁题记神名,并附文字一段。
在帛书四角又有植物枝叶图像。
关于帛书的内容和性质,学者见解不一。
有人指出8行一段中提到“天棓”(一种彗星)、“侧匿”(月初而月见东方)等天象灾异。
13行一段中,已考出有伏羲、炎帝、祝融、共工等名,有学者认为其中还有女娲、帝侈、禹、契等名,并涉及四时、昼夜形成的神话。
四周12神名,已考定与《尔雅·释天》12月名相合,所附文字系记12个月的宜忌。
从这些方面看,帛书可能是战国时代数术性质的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