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汶口文化简介
大汶口文化(汉语拼音:Dawenkou Wenhua;英语:Dawenkou Culture),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以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代表而命名。
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的山前平原丘陵地带及与之相连的胶东半岛,即今山东省大部及江苏省北缘、安徽省淮北地区。
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600年,以前35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此文化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多源性,为了解中国文明起源提供重要资料。
大汶口文化经济生活
大汶口文化所处的气候环境较现代温暖湿润,遗址中出有扬子鳄残骸及大量生存于暖温带、亚热带的动植物遗存。
经济生活以粟作农业为主。
发现遗有炭化粟的窖穴,估计储存的新粟达三四千斤,表明粮食已有可观的产量。
从稻作遗存可知,不迟于后期已栽培水稻。
家畜有猪、狗、鸡、黄牛和水牛,以猪最为重要,除食用外还用于祭祀。
捕捞和狩猎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沿海地区存在一种农耕和渔捞并重的经济类型,出土成堆的海鱼鳞和海鱼骨,一些遗址还形成贝丘。
石质工具绝大多数为磨制,形制规整,如穿孔石斧、大小不等的石凿、有孔石钺、有段石锛等。
骨角器发达,有鹿角锄、蚌铲、骨匕首、骨镞、倒刺骨鱼镖等。
前期陶器为手制,已有慢轮修整工艺,以红、褐色陶为主。
到后期应用快轮成形技术,为制作精品和大规模生产创造条件;灰黑陶逐渐成为陶器主要成分,出现细泥青白陶、细砂白陶和不宜实用的彩绘陶器。
在后期,制玉、象牙、骨雕等特种手工业相继成为独立经济部门。
出现大件玉钺,种类繁多的玉环佩、串饰、牙璧、鸟形饰,以及放于死者口中、手心、面部的小件“葬玉”。
骨、角、象牙质的雕筒、象牙梳、骨指环等精品,采用了透雕或镶嵌绿松石的工艺。
象牙梳用长方形象牙皮制成,有16个细密的梳齿,梳身镂刻花纹,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骨牙工艺的最高水平。
木作手工业发展,出现棺、椁和鳄皮制品,后者可能是由鳄皮蒙制的鼍鼓,为尊贵身份的标示物。
大汶口文化聚落和建筑
大汶口文化的先民聚族而居,有的聚落有护卫性围沟。
属于前期的山东长岛县北庄遗址因地处渤海大黑山岛而没有围沟设施。
此遗址清理房基94座,分别营建在一片空地的南北两侧,又各以几座大房子为中心形成几个住房群落。
房基皆为方形圆角半地穴式,有斜坡或台阶式门道,室内有灶。
后期的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居住区由椭圆形围沟环绕。
清理出70多间房基,均为方形或长方形的连间成组建筑,有的几组横排在一起,最长形成总长近百米的排房。
房基的主墙为挖槽栽柱、抹泥,再经火烤,有的还涂白灰或红色涂料;隔墙为木骨泥墙。
北庄、尉迟寺聚落的布局,反映了既有聚族而居的传统习俗,又出现按家族分亲疏的社会现象。
在另一些遗址,还发现单间地面建筑房基和水井等。
大汶口文化埋葬和习俗
大汶口先民聚族而葬,有在墓地上祭祀祖先的习俗。
前期葬俗有同性多人合葬、二次葬、折头葬、“居室葬”、婴儿瓮棺葬和石棺葬等。
二次葬中包括二次合葬,不同死者的遗骨分层分排地葬在同一个大墓穴中,同层或同排的死者应有较亲近的血缘关系。
多数墓随葬品不多或无随葬品,富墓随葬品可达三四十件,贫富分化尚不明显。
后期出现富有者的大墓。
有的墓穴可达10多平方米,有的墓有木棺,甚至棺椁并用。
随葬品多者可达100多件,包括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或骨雕器等。
有的墓随葬猪下颌骨多至数十副。
而一些贫墓仅约1平方米大小,极少或完全没有随葬品。
江苏新沂花厅墓地还发现人殉。
有的墓地出现男主女从的双人合葬墓,反映出男性作为私有财产获取者,社会地位已凌驾于女性之上。
较大的墓地则存在富有家族的墓区。
大汶口文化有以狗殉葬和以龟甲佩囊随葬的习俗,它们是后世以犬为牲文化现象和龟灵观念的早期形态。
还有用獐牙钩形器、高柄觚形器、象牙、骨雕筒等特殊物品随葬的习俗。
死者头骨上常见拔除上颌侧门齿、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口颊含球致使齿弓变形现象。
而拔齿、扁头被认为是后世同类习俗的祖源。
盛行佩戴装饰品习俗,所戴如牙质束发器、骨笄、骨梳、玉石佩饰、玉骨臂钏、骨牙指环等,曾见一死者双臂佩戴陶环23个。
大汶口文化精神文化
大汶口文化后期出现刻在大口陶尊特定部位的意符,仅见于大口陶尊上腹部外侧。
一些刻纹中间涂朱,具宗教神秘色彩。
它们分别发现于安徽淮北和相距数百千米的鲁东南,至少有6处遗址发现约10种,共20多件标本。
它们应是适应社会生活复杂化而产生的具有地区性共识的意符,有人认为已是原始文字。
艺术品除彩陶外,还有仿猪、狗、鸟、龟等造型的精美陶器。
后期墓葬材料显示,追逐财富和夸富成为社会价值观的主流,浸透于葬俗,男尊女卑观念已经形成。
家族墓区的出现,说明以家族为单位的祖先崇拜观念增强。
大汶口文化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状况
大汶口文化前期贫富差别尚不明显,密集的墓葬排列和多人二次合葬的习俗,表明氏族制度、血缘纽带仍起主导作用。
到后期私有制形成,社会成员间贫富悬殊,且氏族、部落间出现分化。
大汶口、曲阜西夏侯、莒县陵阳河等地富墓多、聚落富有,鲁北、胶东半岛地区的墓地则反映出普遍的贫困。
再加上夸富风气、男尊女卑、奴隶从死、祖先崇拜观念强化,以及具有社会共识性意符的出现,反映出社会发生巨变。
有人认为大汶口文化后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有人认为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夕,也有人认为已出现国家、进入文明时代。
大汶口文化文化关系
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北辛文化,后续为山东龙山文化。
从出土器物看,大汶口文化曾受到中原仰韶文化、北方红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的影响,并通过渤海岛屿链对辽东原始文化产生影响。
大汶口文化的某些因素,例如陶鬶,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到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甚至岭南地区。
大汶口文化后期出现向皖北、豫中移民的浪潮,形成大汶口文化的“颍水类型”或“尉迟寺类型”。
在花厅墓地,大汶口、良渚两种文化因素大量共存,反映出两个史前族群的互动和重组;不过学界对此尚未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