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鼓简介
铜鼓(汉语拼音:Tonggu),中国击奏体鸣乐器。
流传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的彝、苗、侗、壮、布依、水、黎、瑶、白、佤、土家、仡佬等民族中。
通体铜质,青铜鼓占多数。
由面、胸、腰、足、耳5部分组成。
鼓面圆而平,鼓身与鼓面连接部分略外凸,形成鼓胸。
腰部内收,多为直筒形。
胸腰之间有鼓耳两对,作系绳或手提用。
腰下为鼓足,底径大于鼓腰。
按出土地、形制和饰纹的不同,中国铜鼓分为万家坝、石寨山、冷水冲、遵义、麻江、北流、灵山和西盟8种类型。
铜鼓的敲法因时代、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竖立于地上用槌敲击;由两人抬着铜鼓,演奏者边走边以双手拍击;以皮革蒙鼓底,用槌敲击;鼓面向下,鼓体中盛水而敲击;将铜鼓吊在树上,1人用槌敲击,另1人用木桶在鼓底晃动,以改变音量和音色。
铜鼓常用于迎送宾客、庆祝新房落成、婚丧及祭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