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对策 菊江历史网

对策 菊江历史网

对策简介

对策

拼音:duì cè
注音:ㄉㄨㄟˋ ㄘㄜˋ
解释:1.古代科举考试时,士子针对皇帝策问,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

2.对付的策略方案。

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

……汉文中年,始举贤良,鼌错对策,蔚为举首。

《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

【中国历史】

对策,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

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再诏举贤良能直谏者,并亲自加以策试,其时参加对策者百余人。

察举对策制度自此而成立。

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

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

王朝往往因灾异、动乱而下诏特举,使应举者对策进言。

君主常常亲自主持策问并阅读策文。

所以,对策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

在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

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一般都属于特科,实行对策。

晁错、董仲舒、公孙弘,都是通过对策显示了才识而得到君主的赏识。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代政治曾产生重大影响。

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第一”或“高第”。

参加对策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

西晋时期,岁举的秀才科也采用了对策之法。

根据《晋令》,秀才对策必须五策皆通,才能授官。

南朝刘宋时定秀才考格,五问全部合格为上第,四、三为中第,二为下第,仅一问合格为不及第。

北朝之秀才亦对五策。

南北朝时期,对策的“求言”“陈政”的含义在实际上日益淡漠,人们的关注主要已不在于应试者的政见高下,而是其文辞的优劣了。

策题与答策,一般都骈四俪六,典雅工巧。

所以梁时沈约批评秀才对策已成“雕虫小技”,与政治见解毫不相干。

隋代设进士科(见科举制),亦采用对策之法。

唐代进士考试有时务策五道以考察对策者的政见和文辞,制举诸科常常也要对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593.html

太常 菊江历史网

八校尉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