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钱币简介
隋唐钱币,隋唐时期国家法定的通货。
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立,朝代更迭,加以私铸严重,货币品名甚多,轻重不等。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更铸五铢钱,每千文重四斤二两,其他钱币禁止流通。
文帝时,币值大体稳定。
隋末私铸劣币的清况十分严重,千钱只有一斤重,甚至剪铁片、裁皮糊纸以为钱,币值下跌,物价大涨。
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废隋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每十文重一两,千文重六斤四两。
字为欧阳询所书。
自此以后,“钱”成为两以下一级的重量单位。
中国钱币由此改称通宝、元宝或重宝,不再以重量为名称,钱文也由篆书改为以楷书为主。
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比较适中,便于流通。
高宗乾封元年(666),铸乾封泉宝,径一寸,重二铢六分,每文当开元通宝十文。
这是以年号名钱的开始,行用不到一年即废。
高宗到玄宗开元年间,私铸盛行,恶钱泛滥。
由于钱币数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政府严禁私铸和用好钱收买恶钱,都没有收到效果。
天宝时,政府增加铸钱量,在绛州设三十炉,扬、润、宣、鄂、蔚等州各十炉,益、郴等州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全国共设九十九座铸钱炉,每年用铜两百万斤,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
肃宗乾元元年(758),由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正在进行,国家经费不足,铸钱使第五琦铸乾元重宝,钱径一寸,每缗重十斤,以一当开元通宝十;又令绛州铸重轮乾元通宝,以一当开元通宝五十,与开元通宝钱并行。
这种通货贬值的办法,虽然没有继续实行,但由于生产破坏,货重钱轻,物价腾贵。
代宗即位后,乾元钱和重轮钱皆以一当一。
由于每缗用铜量较开元通宝要多,民间以乾元、重轮钱销铸为铜器,不复行用。
此后,铜贵钱贱,民间熔钱铸为铜器的越来越多,钱币越来越少,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因此,自德宗贞元(785~805)以后,又发生了通货紧缩,货轻钱重,物价下跌的现象。
大历(766~779)时匹绢值四千文,到贞元十九年(803)跌为八百文。
这个价格一直通行到元和(806~820)、长庆(821~824))年间。
唐武宗时灭佛,没收寺院铜像及钟磬,许各地政府铸钱。
淮南节度使李绅铸新开元通宝,背有昌字以表明为会昌年间所铸,其后各地则以郡名为背文,统称会昌开元。
武宗虽曾下令旧钱暂停使用,实际上旧钱、新钱并行,因此,货币数量有所增加,但钱币短缺问题并未解决。
元和时政府准许京师实行短陌制,每贯少二十文。
长庆年间少八十文,至昭宗时少一百五十文,民间除陌更多。
五代时法令已准许以八十为一百。
晚唐到五代十国,各地自行铸造货币,先后铸造的钱币多达三十余种。
北方五代各朝均曾铸钱,但数量不多。
后周所铸周元通宝系周世宗时毁佛像所铸。
南方各国除吴越、南平外也都曾铸铜钱。
前蜀先后铸有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乾德元宝和咸康元宝。
南唐也铸有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和开元通宝。
此外,闽、后蜀曾铸铁钱,南汉、闽曾铸铅钱;楚[ID=chu_wudai]曾铸铅铁钱。
刘仁恭在幽州除铸铁钱外,还以胶泥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