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猿人简介
北京猿人(汉语拼音:Beijinɡ yuɑnren;英语:Homo erectus pekinensis),直立人化石。
出于中国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
遗址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21年瑞典学者J.G.安特生在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动物化石和石英碎片,出土一颗像人也像猿的牙齿。
1926年在化石堆积物中清理出一颗人牙,当年宣布这个发现。
192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系教授、加拿大人步达生又发现一颗人牙,并研究这三颗牙齿,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
1929年裴文中发现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他在同一山洞中发现的石器在1931年被确认为人造的工具,从而中国猿人被公认为当时已发现的最早的人。
此前已经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尼安德特人、爪哇猿人和海德堡人。
尼安德特人的年代不超过距今10万年。
爪哇猿人头盖骨的脑量只有900多毫升,比正常的现代人小,又没有发现共存的工具,使当时许多学者不承认他属于人类。
海德堡人只发现了下颌骨,当时年代有争论。
因此那时人类历史的直接记录不到10万年。
中国猿人的发现把人类历史的记录延长到约距今50万年前。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
当时,已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5个;还有许多面骨、肢骨等以及牙齿149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化石在几个美国人手中弄得至今下落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周口店发掘工作得到恢复,又发现不少人类化石,包括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此年后至今未发现新的人类化石。
截至2008年9月,累计发现6具头盖骨、牙齿157颗和其他人类化石40多块(段),约10万件石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数十种鸟类化石等,成为目前世界上古人类化石与遗留物以及共生化石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
随着人类学界对人类历史认识的深化,中国猿人这个学名曾一再改变,1964年起改为北京直立人,又称直立人北京亚种,北京猿人和“北京人”是他的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