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关山月简介_关山月的儿子_关山月的故事_关山月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关山月简介_关山月的儿子_关山月的故事_关山月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关山月简介

关山月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题与背景:

《关山月》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乐府诗。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这首诗是李白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逐句释义: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天山:指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长风:远风;大风。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汉下白登道:汉高祖曾亲自率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于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东)七天。

下,出兵。

胡: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

青海湾:今青海湖。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由来:历来;从来。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戍守边疆的兵士眼望着边城,愁眉苦脸地思恋故里。

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邑(yì):一作“边色”。

邑,城邑;城市。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兵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客”(戍边兵士)的妻子。

未应闲:该是不会停止的。

关山夜月
关山月 题图
《关山月》,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开头二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将士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戍将士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

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

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

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试题精选:

1.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 “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

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

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

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

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2.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E.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参考答案:A、C (选A给2分,选C给3分。

A.“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错,应为从“征人”的角度观察。

B.对三、四句诗意思的解释,正确无误。

C.“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

D.对诗歌意境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相符。

E.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正确无误。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5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

天宝初供奉翰林。

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

有《李太白集》。

(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关山月资料

关山月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5655.html

赵宏本简介_赵宏本的儿子_赵宏本的故事_赵宏本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张充仁简介_张充仁的儿子_张充仁的故事_张充仁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