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郑思肖简介_郑思肖的儿子_郑思肖的故事_郑思肖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郑思肖简介_郑思肖的儿子_郑思肖的故事_郑思肖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郑思肖简介

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年),宋末诗人、画家。

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

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

少为太学上舍,应博学宏词试。

元兵南下,痛国事日非,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后隐居苏州,寄食报国寺。

工墨兰,兼工墨竹。

有《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

又有《心史》,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苏州承天寺浚井时被发现,有说为后人伪托。

存世画迹有《国香图卷》等。

生平简介

郑思肖(1241-1318),宋末画家。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以示思念赵宋。

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连江(今属福建)人,郑起子。

宋末太学生,尝应博学鸿词试。

侍父来吴,寓条坊巷。

元兵南下,曾扣阍献策,不报。

一生不娶,念念不忘君国之意,每形于诗文中,如《过徐子方书塾》云:“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

”《寒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遇岁时伏腊,辄野哭南向拜。

闻北方语,必掩耳亟走。

坐卧不北向,扁其室为“本穴世界”,以“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

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不画土,以示土地为人夺去。

恶赵孟頫受元聘,与之绝交。

钱财多周人之急,不事家产,游心佛道,自称三外野人。

居无定所,遍游吴下名山禅宫,多寓万寿、报国二寺。

元延祐五年卒,年七十八。

临终,嘱友人书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

尝著《大无工十空经》一卷,“空”字去“工”而加“十”,即“宋”字,寓意“大宋经”,造语奇涩。

又著《释氏施食心法》一卷,《太极祭炼》一卷等。

其论诗主灵气说,所谓“天地之灵气为人,人之灵气为心,心之灵气为文,文之灵气为诗”(《一百二十图诗集自序》),论文从其父说,以为“文者,三纲五常之所寄”,反对“惟务言语为工”、“坠于绮靡卑弱”的宋末文风。

所作诗文多抒发眷怀故国之气节,明陈弘绪以为“视皋羽诸诗文,孤峭相似,而感愤壮烈殆欲过之”(《郑所南心史序》)。

梁启超亦云:“读古人诗文辞多矣,未尝有振荡余心若此书之甚者。

”(《重印郑所南心史序》)。

著有《所南先生文集》一卷、《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一卷、《锦钱馀笑》一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又有《心史》七卷,明崇祯十一年冬于苏州承天寺井中发现,封于铁函中,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清徐乾学疑为明末人伪托,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影印崇祯十二年张国维刻本。

今人整理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陈福康点校本《郑思肖集》。

《全宋诗》卷三六二四至三六二八录其诗五卷。

《全宋文》卷八三三一至八三三九收其文九卷。

事迹见卢熊《郑所南小传》。

画作有《墨兰图》传世。

经历

连江郑氏的先世可谓源远流长,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得于周宣王母弟受封之后,至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分派入闽,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至郑思肖生活的南宋末年,为时已十余世。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携眷出闽,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定居。

淳祐元年(1241年),郑思肖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

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14岁的郑思肖随父举家徙居苏州,寓居苑桥,此年,郑思肖考中秀才,遵父命开始了游学四方的人生旅程。

郑思肖在寓居苏州的岁月里,偏安一隅、日见衰弱的南宋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

因战乱频仍,时局的艰危,家境的贫寒,使得郑思肖在苏州居无定所,屡屡搬迁。

据郑思肖的《三膜堂记》载,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曾七次迁居。

迁徙期间,每居一处,长则十年,短的仅仅居住一年,就开始迁居,可见当时的时局之动荡。

第一次迁居

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也就是郑家迁居苏州的第二年,内侍董宋臣弄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

此年,在苑桥仅仅居住短短的一年,郑思肖就随父由苑桥迁居条坊巷,这是郑思肖在苏州的第一次迁徙。

郑思肖在条坊巷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

此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病逝,葬于苏州长州县西北三十里甑山西陇。

此年,郑思肖22岁。

第二次迁居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宋廷加封贾似道为太师,进封魏国公,世称“师臣”,此年郑思肖25岁。

由于父亲的去世,郑思肖家道更加贫困,加上时局的动荡,使得年轻的郑思肖无法在一处一地过平静的生活,只好再次搬迁。

郑思肖与母亲又由条坊巷迁往黄牛坊桥地方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二次迁居。

第三次迁居

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1269年),宋廷以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

这一年,郑思肖由黄牛坊桥迁居采莲巷,这是郑思肖的第三次迁居。

第四次迁居

在采莲巷居住期间,郑思肖完成了自编的《心史·咸淳集》诗文。

采莲巷居住整整一年后,咸淳六年,即至元七年(1270年),郑思肖第四次进行搬迁,由采莲巷迁往仁王寺。

第五次迁居

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年,郑思肖由仁王寺搬迁至双板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五次迁居。

第六次迁居

咸淳十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死,其子赵顕继位,是为恭帝。

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

是年,元兵大举入侵,叛将吕文焕同伯颜趋鄂州,叛将刘整同博罗欢趋淮西。

于是,郑思肖又从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六次迁徙。

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又名《断头歌》)既鞭挞了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更骂尽了古今天下许多无耻变节之人。

在望信桥寓所,郑思肖开始了《心史·大义集》的诗文创作。

宋端宗景炎元年,即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宋恭帝被元军俘虏北去。

五月,益王赵罡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

九月,郑思肖的母亲病故。

景炎二年,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郑思肖誓不降元,不承认元朝统治。

因此,他的《心史》完成,但仍冠以“德祐”年号。

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赞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

第七次迁居

宋端宗景炎三年,即宋帝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张弘范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袭击文天祥,文天祥兵败被擒。

是岁,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又复迁望信桥,这一年,郑思肖38岁,完成了《心史·大义集》的编纂。

郑思肖14岁移居苏州,78岁终老,在郑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间共有七次迁居,先是居于苑桥,后迁往条坊巷、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双板桥、望信桥、皋桥,旋即又复迁望信桥。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

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

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

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

”郑思肖的这首《飘零》诗,正是郑思肖在苏州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

郑思肖一生悲苦凄凉。

他22岁失父,36岁丧母,有一个妹妹,出家为尼,下落不明。

郑思肖把仅有的一点家产捐给寺院,并接济穷困的四邻乡亲。

78岁时“疾亟”,嘱其友唐东屿为画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卒。

郑思肖资料

郑思肖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16233.html

李衎简介_李衎的儿子_李衎的故事_李衎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赵孟坚简介_赵孟坚的儿子_赵孟坚的故事_赵孟坚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