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仿吾简介
成仿吾(汉语拼音:Chen Fangwu;英语:Chen Fangwu;1897-08-24~1984-05-17),中国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
湖南新化人。
卒于北京。
1910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青年时代就精通日语、德语、英语等。
1921年,同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4~1927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教授兼黄埔军官学校教官。
大革命失败后,被迫出国,于1928年在法国巴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秋回国,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兼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
1934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委员,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并主持中央党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陕北公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校长,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五届政协常委等职。
他强调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
提倡实事求是和独创精神,主张办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
他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学校工作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尤其应重视师资的培养和提高。
著有《成仿吾教育文集》、《战火中的大学》等。
成仿吾的文学活动以文艺批评为主。
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表现在:
- 在肯定文学的社会使命前提下追求超功利的艺术的“全”和“美”,认为“内心的要求”是文学的原动力。
- 对文艺批评的任务、特质、批评家人格的修养等进行研讨。
- 对郭沫若、郁达夫、冰心、许还山、王统照、鲁迅等人的作品进行评论。
- 批判复古论调和整理国故运动,保卫新文学的正确方向。
- 发展五四文学成果,提倡革命文学。
有小说、诗、散文合集《流浪》(1927),文艺评论集《使命》(1927),译文《德国诗选》(与郭沫若合译,1927)等。
年表
1910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
1921年,回国。
与郭沫若、郁达夫发起成立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及《洪水》等文学刊物,积极倡导新文学运动。
1925年,赴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任教兼黄埔军校教官。
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并发表重要论文《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引起了后期创造社与鲁迅的争论。
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秋,德国回到上海,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工作,担任鄂豫皖苏区省委宣传部长兼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和红安中心县委书记。
1934年10月,参加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任陕北公学校长。
1938年,与毛泽东、周恩来、徐特立等共同倡议成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1939年,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
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组建为华北大学,担任副校长。
1949年12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任副校长。
1953年以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
1978年7月至1983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1984年5月17日,在北京病逝。
著作
《守岁》(小说)1929年,创造社
《使命》(评论)1927年,创造社
《流浪》(小说、诗合集)1927年,创造社
《仿吾文存》(论文)1928年,创造杜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论文集)与郭沫若合集,1928年,创造社
《文艺沦评》(论文集)与郁达夫合集,1928年,创造社
《新兴文艺论集》(论文、游记合集),1930年,创造社
《长征回忆录》(回忆录)1977年
《战火中的大学》(回忆录)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成仿吾文集》1985年,山东大学
《共产党宣言》(理论)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与徐冰合译,1938年,中国香港中国出版社
成仿吾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