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汉语拼音:Simɑ Qiɑn,前145~前86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也有人认为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期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
后不久,仕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
所制新历较旧历恰当,适应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5,000步兵出击匈奴,与数万匈奴骑兵苦战多日,力竭投降。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征《悲士不遇赋》片段。
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生平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出身于史官世家,祖先曾为周王朝太史,以后世代为史官。
司马迁幼年即随父司马谈读书,10岁便能诵读古文。
15岁时,因父迁任太史令,全家迁到长安居住。
在长安,司马迁随著名学者董仲舒、孔安国等人学习《春秋》、《尚书》,20岁左右,即已通晓诸子百家。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开始遍游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观览名山大川,考察古代历史事件和文化名胜遗迹,搜集民问传说,了解社会状况,充实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公元前124年,他回到长安。
后来他任郎中,曾出使巴、蜀、邛、昆明,并随汉武帝四出巡幸,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见识。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世。
临终前对司马迁说:“咱家世代为史官,你一定要继承祖业,写成一部史书流传后世。
”三年之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马马迁继父业,任太史令,从而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国家藏书,为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人共订“太初历”(即夏历,此后它一直通行到现在),对历法进行改革,这是他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同年十一月,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书的著述工作。
天汉二年(前99),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
他效法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在困厄中发奋著书的先例,继续从事史书的著述工作。
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做了中书令,继续倾注全力于史书的著述。
征和二年(前91),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名著《太史公书》(后称《史记》)的著述工作。
公元前90年,他对书稿进行了修改。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526500字。
内容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史纪》以人物传纪为主,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
这种体裁,成为此后两千年中编写王朝历史的规范。
《史记》具有“秉笔直书”的特点,对许多历史人物都是善恶并书,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思想学术价值。
而且《史记》叙事条理清晰,语言通畅,文笔优美,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死后,《史记》书稿藏于其家。
至汉宣帝时,才由其外孙杨恽公诸于世。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著录尚有赋八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一卷,多已散佚。
现能读到的,仅有《悲士不遇赋》及《报任安书》等。
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南原上有司马迁祠,它北距龙门40公里。
祠为四级高台,前三台为建筑物,后一台为元时砖砌的司马迁衣冠冢。
祠内多有历代文人的题咏,碑石林立,古柏苍苍。
现代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所题诗联:“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热情赞扬了司马迁的伟大气概和不朽功业。
司马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