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简介
谢安(汉语拼音:Xie An,320~385),中国东晋政治家。
字安石。
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西晋末家族南迁,安览会稽东山(今上虞县东山)之胜,遂择居之。
少有重名,司徒府辟为幕僚,除佐著作郎,尚书郎,琅琊王友,均辞不就。
隐居东山,与王羲之、孙绰、许询、支遁等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作文,无出仕之意。
后其兄奕卒,弟万以北伐失败,废为庶人,安始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请为司马,时年已四十一。
后归,为吴兴太守。
不久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
简文帝卒,桓温带兵入朝,意欲篡夺,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
温讽朝廷加九锡,安借故拖延,温死,谋终不得逞。
孝武帝时,历任尚书仆射,中书监,录尚书事,复加司徒。
为政务举大纲,不为小察,文武用命,声威外著,时人比之王导,谓其文雅过之。
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举南侵,朝廷震恐,以安为征讨大都督,安兄子玄为前锋。
安镇定自若,从容指挥,大破秦军于淝水,东晋转危为安,即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又上疏求北伐,加都督十五州军事,一度收复河南失地。
虽居高位,而东山之志不渝。
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安位高招忌,奸佞构扇,为避祸,携家出镇广陵,拟俟时局稍定,由江道回故居东山。
适遇疾笃,上疏暂停北伐,遂回京师建康。
太元十年(385)卒,年六十六。
赠太傅,封庐陵郡公,谥文靖。
墓在上虞东山。
《晋书》有传。
书法
谢安善书,人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
曾从王羲之学行书,王羲之曾云:“卿是知书者,知解书者尤难。
安石尤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海内所瞩。
”他的书法非常出色,尤以行书为妙品。
南朝齐王僧虔《论书》云:“谢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嵇中散诗。
”南朝梁庚肩吾《书品》评云“安石草、正并驱。
”《宣和书谱》称其“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书者。
后之评其字者,亦谓纵任自在,若螭盘虎踞之势,要当人能品也。
然其妙处,独隶与行草耳。
此所有惟行书为多。
”谢安与王献之之间关于羲、献孰胜的讨论在书法史上尤有影响。
王僧虔《论书》曰“谢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嵇中散诗。
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
”谢安向来擅长于书信的书法艺术,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
王献之曾经精心地写了—封信给他,认为一定会收藏。
不料谢安却在背面写了复信,王献之深感遗憾。
谢安的作品存世不多,仅散见在《宣和书谱》、《宝晋斋法帖》、《淳化阁帖》中。
《中郎帖》又称《八月五日贴》,此帖左边可见南宋高宗“德寿”小玺,据玺印及纸、墨推断,此帖当属南宋绍兴御书院所临摹的古帖。
魏晋人作书,书中自然有种风流萧散之气,此帖亦然,足以见谢安书法纵任自在,龙盘虎踞之势。
宋代米芾曾称赞他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
”结合此帖观之,米氏之评,最为相合。
谢安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