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孙思邈简介_孙思邈的儿子_孙思邈的故事_孙思邈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孙思邈简介_孙思邈的儿子_孙思邈的故事_孙思邈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

孙思邈(581年?-682年),中国唐代医学家、药物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者,道士。

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因孙思邈对医药的巨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药王”。

宋朝追封妙应真人,道教尊为天医妙应广援善济真君,被奉之为医神

清代时,孙氏故乡的五台山被改称药王山,并建庙塑像、树碑立传,以志纪念。

一生精研医术,青年时期即行医于乡里,对待各类病人一视同仁,无论何时都有求必应、一心赴救。

隋大业(605~618)年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著有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

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因病辞退。

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师。

孙思邈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在伤寒学方面,他将《伤寒论》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

他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要旨“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并以此三方为纲要,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法改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特点相结合的分类法。

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各独立设科,对后世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

他提出的妇女孕期前后的注意事项与现代围产医学的内容有不少符合之处。

他对婴儿生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亦富科学内容。

在对疾病认识上,如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的好发部位,消渴(糖尿病)与痈疽的关系,有关麻风、脚气、夜盲、甲状腺肿的描述和治疗等都有创见。

还倡行葱管导尿术、食道异物剔除术以及自体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的免疫法等。

在养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宝贵经验。

清宫殿藏本孙思邈画像

生平

生年不详。

孙思邈的生年众说纷纭。

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卢照邻的《病梨赋序》提及,咸亨四年(673),卢氏曾留居孙宅,当时孙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按,咸亨四年(673)逆推93年,则生于开皇元年(581),此说最广为接受。

但孙思邈自述“开皇辛酉岁生”,辛酉岁是隋文帝仁寿元年(601)。

另,《旧唐书》载:“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北周宣帝宇文赟在位时为578年,则孙思邈不可能生于581年。

详马伯英《孙思邈生年考及年谱简编》,《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2期。

出生于西魏,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北周元老独孤信称他为圣童。

他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兼好《释典》。

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18岁时立志学医,终身勤奋不辍。

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千金要方》自序)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

相传,周宣帝,周静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与之,都被他婉拒,孙思邈曾经作过唐太宗的御医,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他称病退隐山中,唐高宗以良马赐之。

卢照邻奉他为师。

之后一直隐居王屋山。

永淳元年(682年),卒。

《旧唐书·孙思邈传》曰:“永淳元年卒。

”《新唐书·孙思邈传》则云:“永淳初,卒,年百余岁。

”《大唐新语》称是“永徽初卒”,徽是淳字之误。

思想成就

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

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收集药方五千三百首。

《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共有三十卷。

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他特别强调医家的职业道德。

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系统的论述了医德规范。

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技术要精湛,第二是品德要高尚。

《千金要方》卷首以显着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把医德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

还强调以德养性、以德养身。

较之汉晋医家,孙思邈对医德的论述,可以说是最全面的了。

而这些基本医疗道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

他将《伤寒论》的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方》之中。

在他一生行医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妇人与儿童疾病的诊治,他认为这是关系人类繁衍的大事,故曰:“先妇人小儿……则是崇本之意也。

”在针灸学方面,他不仅强调针药并用,还创设了新的穴位,创制彩色经络图,还常配合按摩、灸治。

同时,他还是食疗治法的积极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时期盛行的服石求长生的风气,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孙思邈将道家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探究预防医学内容的中医。

认为人若善养生,当可免于病。

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孙思邈还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

孙思邈同时还是著名的房中术理论家,对房中术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著作中有提到:“夫房中术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

一夜御十女,闭固而已,此房中之术毕矣。

”(《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七·房中补益第八)孙思邈还说:“此方之作也,非欲务于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

非苟欲强身力行女色以纵情,意在补益以遣疾也。

此房中之微旨也。

”“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

孙思邈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者。

他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硝石、硫磺和炭化皂角子混合后用火点燃后能猛烈燃烧。

他发明火药是在公元682年,同年他仙逝于王屋山。

信仰

临终时,孙思邈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并遗有大量的医书,人尊其为“孙药王”。

在陕西耀县药王山(原称五台山),有祭祀孙思邈的药王庙,并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有“二月二药王庙会”。

此外在耀县还建有“真人祠”、圣母殿与祖茔碑。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妙应真人

今中国台湾仍有祭祀孙思邈之庙宇,并称之“天医妙应孙真人”,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为其祭典,称之为“孙天医圣诞”。

保生三真人信仰

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谓的“保生三真人”,认为孙思邈与吴夲、许逊在成神之后成了结拜兄弟。

在厦门一带认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孙真人、老二“红面”吴真人、老三“黑面”许真人,但在中国台湾其排行则因地而异,闾山派的庙宇则是依照“玅济”许真人、“善济”孙真人、“慈济”吴真人的顺序排列,如高雄鼓山亭。

传说

医虎喉:据说孙思邈一次夜间出诊的时候,遇到一只似乎要向他求救的老虎。

他仔细一看发现老虎被人骨骾住,便帮老虎治疗取出骨头。

之后老虎为了报恩而成为他的侍者。

开棺救活产妇:传说孙思邈一次出诊偶遇出殡队伍,发现棺材渗出鲜血,乃请求开棺并救活棺内难产的妇人与腹中的婴儿。

逸闻

一般解说“炉火纯青”这句成语,都以为是道家炼丹完成时,炉火发出纯青火焰,由此延伸而用来比喻学问、技术、功夫到达精纯完美的境地。

比较早的文献证据是唐代孙思邈所写的一首四言诗,收录在《全唐诗》中。

孙思邈通百家、阴阳、医学之术,他这首诗主要是描述炼丹的过程。

诗中大意是说:炼丹时,将铅汞置入丹鼎中,点燃炉火。

红光烈火,所冒之烟,已无黑色,火焰变成纯正的蓝光。

许多成语典以为孙思邈这里说的就是炼丹完成时的“炉火纯青”现象。

南京天妃宫药王殿孙真人像 北京白云观孙真人像 湖南浏阳市思邈公园孙思邈雕像

孙思邈资料

孙思邈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0651.html

雷思齐简介_雷思齐的儿子_雷思齐的故事_雷思齐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陶弘景简介_陶弘景的儿子_陶弘景的故事_陶弘景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