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郑玄简介_郑玄的儿子_郑玄的故事_郑玄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郑玄简介_郑玄的儿子_郑玄的故事_郑玄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郑玄简介

郑玄(汉语拼音:Zheng Xuan;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潍坊)人。

东汉经学家。

郑益(字益恩)之父,郑小同(字子真)祖父。

少时习《易经》、《公羊传》,有“神童”之称,十八岁任乡啬夫。

晋为乡佐。

北海国相杜密十分器重他,永寿三年(157年),荐入太学,师从京兆第五元先、陈球。

延熹三年(160年),与卢植同拜马融为师,学习古文经学,又尝游学于幽、并、兖、豫诸州。

因党锢事件而被禁,专心著述。

后又博通今文经学,遍注群经,乃为汉代集经学之大成者,世称“郑学”。

善饮酒,可饮一斛。

官渡之战时,被袁绍逼迫下随军而行,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病危,至六月病逝。

郑玄的一生,适逢乱世,却能精研学术,其著作约六七十种,有纬书,经注等类,此外还有门人弟子所辑两种。

他的著作大部分皆散佚,完整保存的只有“三礼注”(即《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和《毛诗笺》。

清代专门辑佚其著作的有袁均的《郑玄佚书》,马国瀚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和孔广森的《通德堂遗书所见录》等。

郑玄的经学在中国经学史上影响及其深远,但伴随着宋学的兴起,郑玄逐渐被诸儒排斥,明嘉靖九年(1530),朝廷听从张璁的意见,把保留在孔庙中的郑玄牌位也摘了。

直到明末清初“朴学”兴起后,郑玄才重新得到人们的推崇。

随后,注释辑佚郑玄年谱的著作才兴盛起来。

郑玄生平

童年时期

郑玄,北海高密人,公元127年生。

七世祖郑崇,字子游,官尚书仆射。

本高密大族,为人刚直不阿,深得哀帝赏识,后遭诬陷惨死狱中(《汉书·郑崇传》)。

郑玄与郑兴、郑众为同宗,世称郑玄为“后郑”。

郑玄出生时,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不曾做官,家境比较贫寒。

郑玄少即聪颖,尤擅数术,八九岁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十二三岁就能诵读讲述“五经”了。

同时他也喜欢一些“占侯、风角、隐术”等天文学知识。

到了十六岁,郑玄不但精通儒家经典、擅长古代典制,而且他还通晓阴阳谶纬之术,声名远播,被誉为“神通”。

(《后汉书·郑玄列传》)

郑玄十八岁做了乡啬夫(掌讼收赋税)。

“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尝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后迁升为乡佐,郑玄仍不愿为官,一心向往学术,每遇休假,玄即赴郡国学校学习。

太山太守、北海相杜密“知其异器,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后汉书·杜密传》),于是郑玄“遂造太学授业”。

求学时期

此后十余年,“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郑玄在同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今古文经后,尚不能满足,于是师从陈球学习《律令》。

在他拜师学艺的同时,他还四处学艺,游历于幽、并、兖、豫(大致今天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郑玄多方拜访名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郑玄在当时已经首屈一指了,于是“以山东无兄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鹿卢植,始扶风马融”。

时延熹二年己亥(159),玄33岁。

(王利器:《郑康成年谱》,齐鲁书社,1983.3)

郑玄经过卢植的介绍正式向马融拜师学艺。

然而马融名气很大,不直接教授——“季长(马融字季长)后戚,嫚于待士,玄不得见,住左右,自起精庐”。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中华书局,2004》)“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而“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后汉纪》卷二十九也载有“玄讲习弥笃,昼夜不倦”。

这使马融“见奇之”,“后引与相见,自篇籍之奥,无不精研”。

后来有一天,“会融集诸生考论图谶”,遇到了一个难题,“闻玄擅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郑玄完美的回答了这个关于浑天(一种天文学问题),马融不禁喟叹“吾与汝,皆弗如也”。

——郑玄以广博的知识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后来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七年,其间他也到处游学,游于周、秦之都及并州。

七年后,辞别马融,回到故里。

时年延熹九年丙午(166),玄44岁。

这时马融也认为郑玄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儒者,于是对弟子说:“郑今去,吾道东矣”。

意思是说,郑玄所学的儒家思想,一定会在关东发扬光大的,就在这一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党锢时期

永康元年丁未(167),郑玄回到故乡,此时郑玄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在东莱他一边教授弟子,一边种田,在家乡度过了几年安谧的隐居日子。

“六月,大赦天下,悉除党锢”。

这时党锢之乱已解,郑玄并未被牵连,然而好景不长,在灵帝建宁二年(169),党锢又起,“下狱死者百余人”。

“乃与同郡孙崇等四十余人俱被解锢,遂隐经修业,杜门不出”。

这次党锢持续了十六年之久,郑玄被党禁了十四年。

这一时期也是郑玄成就最卓越的时期。

著名的《三礼注》(《周礼》、《仪礼》、《礼记》)就完成于此时。

“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这一时期还著有《答临孝存周礼难》,时年玄45岁。

在遭遇党锢的十四年,人们不再盲目地遵循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了,而是普遍接受了兼蓄并收的“郑学”。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也谈到:郑玄所注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而今文经学的施、孟、梁丘三家便废止了;郑玄笺注了古文学派的《毛诗》,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便消失了,郑玄使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的时代”。

灵帝中平元年(184),持续了十六年之久的的党锢终于解除了,郑玄“坐党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时年58岁。

此时的郑玄已名声大振,学徒弟子数千人,著述“凡百余万言”。

至中平四年(187),郑玄遭父丧。

次年,三司府两次征召郑玄,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后汉书·申屠蟠传》载“中平五年,复与爽、玄及颍川韩融、陈纪等十四人并博士征,不至”。

后将军袁隗表举郑玄为侍中,这一次他以居丧为由拒绝出仕。

同年十月,黄巾复起,攻破北海郡,“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悬令,玄罢谢诸生”。

(《三国志·魏书·催琰传》)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刘辩继位,后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改元永汉,复召玄,不到。

郑玄屡辟不至,期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抵隐居在家,聚徒讲学。

他的弟子遍及天下,如公孙方、赵高等都是著名的学者。

献帝初平元年(190),因董卓作乱,山东诸郡起义兵讨伐董卓,当时的郑泰为了不使董卓发兵,列举了很多理由,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郑玄的“东州有郑康成,学该古今,诸生之所以集……欲造乱以檄不义者,必不相然,赞成其凶谋。

”由此可知郑玄之影响。

晚年隐居时期

献帝建安元年(196),郑玄七十岁,从徐州返回故里高密。

在途中遇黄巾数万,然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境。

不久,郑玄病了,在病中为其子写下著名的《戒子书》,在书中谈到了他的生平经历和志向,“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由此可知,郑玄的志向在于,思整百家之不齐,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后人称郑玄之学为“郑学”。

建安二年(197),袁绍大将军督冀、青、幽、并四州,一次他大宴宾客,郑玄应邀出席宴会,在席上对一些豪俊的提问进行了一一答对,语惊四座,“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袁绍也叹曰:“吾本谓郑君东州名儒,今乃是天下长者。

夫以布衣雄世,斯岂徒然哉!” (《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四,引殷芸小说)后袁绍举郑玄为茂才,并表请其为左中郎将,郑玄不受。

时献帝迁都许昌。

建安三年(198),献帝征玄为大司农,位列九卿,给安车一乘,郑玄在家拜受后,“乃以病自乞还家”。

故郑玄又有“郑司农”之称。

总体来说,郑玄被解禁后举方正、茂才等官职有14次之多,皆不受。

建安五年(200),郑玄七十四岁。

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

” 醒来后,玄知命当终。

不久,玄就病倒了。

这一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会战,袁绍令其子袁谭遣使逼迫郑玄随军,郑玄不得已到元城(今河北大名东),由于病情加重,于同年六月辞世。

就在这最后的时刻郑玄还在作《周易注》(《文苑英华》卷七六六)

郑玄逝世之时正是大乱之际,所以葬礼从简,有数千人为其披麻戴孝。

初葬剧东(今山东益都),后归葬高密厉阜。

现此处仍有郑玄祠庙。

由于他的学生十分敬仰这位老师,所以学生像孔子学生纪念孔子而编《论语》一样,编辑了八篇《郑志》。

郑玄著述

清人王鸣盛《蛾术篇》曾列郑氏群书表,计著书64种,282卷。

“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郑玄的大部分著作都亡佚了,完整保存的只有《三礼注》和《毛诗笺》,这些都成为后人研究《三礼》和《毛诗》不可不读的经典。

西汉时期是经学最为繁盛的时期。

郑玄治经,兼学今、古文,并最后立足于古文经学派。

在注经时,以古文经说为主,兼用今文经学;广采群言,择善而从,加以己见,从而使今、古文融于一炉。

郑玄倾注一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主要有《六艺论》、《驳许慎五经异义》、《周易注》、《易纬注》、《尚书注》、《尚书义问》、《书赞》、《书论》、《尚书大传注》、《尚书纬注》、《尚书中候注》、《河图洛书注》、《毛诗笺》、《毛诗谱》、《诗纬注》、《周官注》、《仪礼注》、《礼记注》、《答临孝存周礼难》、《鲁礼禘袷议》、《礼议》、《丧服经传注》、《丧服变除注》、《丧服谱注》、《三礼目录》、《三礼图》、《礼纬注》、《礼记默房注》、《乐纬注》、《针左氏膏肓》、《起谷梁废疾》、《发公羊墨守》、《驳何氏汉议》、《答何休》、《春秋左氏传分野》、《春秋纬注》、《孝经注》、《孝经纬注》、《论语注》、《论语释义注》、《论语孔子弟子目录》等。

据清人郑珍考证,郑玄著作也有六十余种:

所注类

1.纬书类

《易纬注》,《隋志》八卷,《崇文书目》九卷

《尚书中候注》,《本传》有载,《隋志》五卷

《诗纬注》,《唐志》三卷

《尚书纬注》,《通志》三卷

《礼纬注》,《隋志》三卷

《礼记默房注》,《隋志》三卷

《春秋纬》,凡十三种:《演孔图》 、《元命仓》、《文耀钩》、《运斗枢》、《感情符》《合诚符》、《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孽》、《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

《孝经纬注》,凡两种《援神契》、《钩命决》

《乐纬注》,凡三种《动声仪》、 《叶图征》 、 《稽耀嘉》

《河图洛书注》

纬书凡十种。

2.经传类

《周易注》,十二卷

《周易文言注义》,《宋志》一卷

《尚书注》,《直斋书录解题》四卷

《尚书大传注》,《隋志》三卷

《毛诗笺》,为《十三经注疏》所录本

《周礼注》,《隋志》二十卷

《仪礼注》,十七卷

《丧服经传注》,《隋志》一卷

《礼记注》,二十卷

《丧服变除注》,两《唐志》均一卷

《丧服谱注》,《隋志》一卷

《孝经注》,《隋志》一卷,皮锡瑞有《孝经郑注疏》

《论语注》,十卷

《论语篇目弟子注》,《隋志》一卷

《论语释义注》,《旧唐志》十卷

经注凡十五种。

3.杂注类

《乾象历注》,《隋志》不著,疑亡

《九宫经注》,《隋志》三卷

《汉律章句》,

《九宫行棋经注》,《隋志》三卷

《汉宫香方注》,《隋志》不录

《日月交会图注》

杂注凡六种。

著作类

《尚书义问 》,《隋志》五卷

《书赞》

《书论》

《毛诗谱》两卷

《答临孝存周礼难 》,《郑氏佚书》辑一卷

《礼仪》,《新唐志》二十卷

《鲁礼禘袷议 》,《高密遗书》一卷

《三礼目录》,《隋志》一卷

《三礼图》,《隋志》九卷

《针左氏膏肓》

《起谷梁废疾》

《发公羊墨守》

《驳何氏汉议 》,《隋志》二卷

《驳何氏汉议余》,《隋志》一卷

《答何休》

《春秋左氏传分野 》,《隋志》十九卷

《春秋十二公名》,十九卷

《六艺论》,《新唐志》一卷

《驳许慎五经异义》,《隋志》十卷

《天文七政论》

《九旗飞变》,《旧唐志》一卷

《自传》

《郑玄集》,《隋志》三卷

著作类凡二十三种。

门人所辑类

《郑志》,《隋志》十一卷

《郑记》,《隋志》六卷

凡两种。

计著作共五十四种,加门人所辑凡五十六种。

(杨天宇:《郑玄著述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

郑玄资料

郑玄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5293.html

陆贾简介_陆贾的儿子_陆贾的故事_陆贾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慎子简介_慎子的儿子_慎子的故事_慎子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