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魏斯曼【】 – 人物百科

魏斯曼【】 – 人物百科

魏斯曼简介

魏斯曼(1834~1914;Weismann,August),德国动物学家。

1834年1月17日生于法兰克福,1914年11月5日卒于弗赖堡。

1856年入格丁根大学学医。

先后在巴登和奥地利当过军医和私人开业医生。

1861年在吉森大学从师于德国动物学家K.G.洛伊卡尔特,学习动物发生学及形态学,1863年完成了关于双翅目昆虫变态的论文。

1866年担任弗赖堡大学医学系动物学和比较解剖学副教授,1868年在该校创办动物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1871年升任教授。

60年代中期以后因眼疾不得不终止显微镜下的研究而转向遗传、发生和进化问题的理论探讨。

他讲授达尔文进化论多年,直至1912年退休。

魏斯曼于1883年提出有名的“种质论”。

种质论主张生物体由质上根本相异的两部分——种质和体质组成。

认为生物体在一生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器官的用与不用所造成的变化只表现于体质上,而与种质无关,所以后天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认为种质只存在于核内染色质中。

魏斯曼认为染色质是由存在于细胞核中的许多遗子集合而成的遗子团。

遗子中又含有许多的粒状物质,称之为定子,定子还可再分为更小的单位——生源子,后者是生命的最小单位。

随着个体发育,各个定子渐次分散到适当的细胞中,最后至于一个细胞含一个定子。

生源子能穿过核膜进入细胞质,使定子成为活跃状态,从而确定该细胞的分化。

而种质(性细胞)则储积着该生物特有的全部定子,遗传给后代。

魏斯曼的种质论得到德国动物学家Th.博韦里的关于马副蛔虫受精卵研究结果的支持。

魏斯曼的种质论启迪了人们去深入研究遗传物质,从而相继发现了染色体、基因和DNA。

因此他是有一定功绩的。

对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魏斯曼只接受和强调生存斗争的原理,而根本改变了达尔文有关变异及其遗传的见解。

魏斯曼坚决否定获得性状遗传,坚决反对拉马克主义与新拉马克主义。

魏斯曼称自己的学说为新达尔文主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6803.html

蔡荣根【】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