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陈景润【中国数学家】 – 人物百科

陈景润【中国数学家】 – 人物百科

陈景润简介

陈景润

陈景润(汉语拼音:Chen Jingrun;1933~1996),中国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卒于北京。

1949年毕业于英华中学,后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3年秋,因成绩优异而提前毕业,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任数学教师。

1954年调厦门大学任图书馆管理员,并专心研究数学,撰写了《他利问题》的论文,引起华罗庚教授的重视。

1955年调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曾任研究员、学术委员。

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主编《数学学报》和《数学季刊》,对出筛法、三角和L函数零点密度有精深的研究,使Hilbert著名23个问题中的第八问题所含的两个问题得到极大进展,其结果被公认为陈氏定理。

在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研究上取得了多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在关于哥德巴赫问题研究中首次提出陈氏加权筛法;在小区间的殆素数问题的研究中,首次给出筛法的余项以指数和估计的方法,受到国际数学界的好评。

1981年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著名作家徐迟著有介绍陈景润科学研究工作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影响一代青年学子。

生平年表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大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4月陈景润从家中骑车到魏公村的新华书店买书,被一辆急行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当即昏迷,在治疗中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事隔几个月,陈景润乘公共汽车到友谊宾馆开会,车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从车上挤下,摔昏在地。

从此,生活一直需要人护理。

1996年3月19日,因呼吸循环衰竭,经抢救无效,于1996年3月19日13时10分逝世,享年62岁。

贡献

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82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荣誉

1992年,获得首届华罗庚数学奖。

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

另外亦有小行星以他为名。

2006年,厦门大学在其数学科学学院所在的海韵校区树立陈景润院士的坐姿铜像。

数学家陈景润
2020年9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八)》纪念邮票一套4枚。

入选的4位科学家分别是:应用光学家王大珩,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核物理学家于敏,数学家陈景润

图为数学家陈景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6915.html

彭禺厶【】 – 人物百科

李墨之【】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