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础简介
沈学础(1938年2月28日—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凝聚态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研究。
生于江苏溧阳市。
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至1980年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8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研究室主任。
1983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89年至1993年担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6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2006年获得国际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会议颁发的巴顿奖。
主要从事凝聚态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研究。
发展了光学补偿双光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发现了一定条件下某些固体存在声学局域模。
发展了傅里叶变换光热电离谱方法,使硅中浅杂质检测灵敏度有数量级的提高。
对超晶格、量子阱及其他低维结构、半磁半导体和非晶半导体、固体中杂质以及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分子等作了大量光谱研究,尤注重其中量子态跃迁、量子态杂化耦合等微观量子过程和量子互作用。
他还在固态电子混沌、微腔激子激元、微腔单量子点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果。
经历
1938年2月28日,沈学础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
高中就读于江苏省溧阳中学。
1958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1980年,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8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研究室主任。
1983年底,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6年6月,晋升为研究员。
1989年—1993年,担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6年—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1997年—2001年,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钙钛矿结构铁电体及其异质结构物理学中若干前沿问题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见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