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简介
造像,谓塑造物体形象。用泥塑成或用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的形象。也指相片;照片。语出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清 张之洞 《哀六朝》诗:“《玉台》陋语纨袴鬭,造象别字石工雕。”
造像资料
出处:三国,魏,曹植《刀赋》
拼音:zào xiàng
释义:塑造物体形象
作者:曹植
创作年代:三国
造像简介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龙门造像及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载宋韩谦造像及北魏徐常乐造像等。造像功德经并谓造像与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
造像《破相论》
“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谓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是铸写金铜之所作乎?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不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造像石造像
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
前者直接以石造像,主像多为圆雕,大多数像身背部、台座或碑面铭记两旁,左右侧和整个碑阴,都刻满了清信士的姓名以及造像年月,据此可以判断其时代。后者是在碑形石或柱状石上凿拿各种造像。
造像雕刻手法
以浮雕为主;碑石高广不一,厚度常为20厘米上下;碑的正面上方刻佛拿和佛像供养人像;佛拿上方是碑额地位,上圆下方,刻满了纹饰。现存最早的石造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的遗物。北朝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数量极多,题材以弥勒最常见。北魏早期还出现了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南朝石造像的数量较少,但雕工精致。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弥勒、观音,阿弥陀佛、释迹多宝并坐等,双身佛、菩萨并立、双身思维菩萨等尤为多见,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见维摩话等经变故事的内容。唐宋以后,石造像趋于衰微。现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阳修德寺石造像、河南荥阳大海寺石造像、甘肃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凉造像碑等较为著称。
造像造像出现的时间
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
造像表面特征
此外,传世石造像的表面有风化侵蚀所形成的锈色,表面发白,且有状似根须又似流质自内淌出的”石筋”锈痕,很难仿造,可作为鉴别石造像的依据之一。
造像世界最高造像工程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24日主持奠基仪式,将在孟买兴建一座“世界最高”造像,耗资预计高达5亿美元(约合34.7亿元人民币)。
这座像是为纪念17世纪君主贾特拉帕蒂·希瓦吉而建,高192米,将建在距离海岸大约3.5公里的一座小岛上。印度媒体把这尊像称为“世界最高”造像。
这项工程还包括修建纪念馆等建筑,总预算360亿卢比(约合5.3亿美元),预定2019年完工。
2014年莫迪就任总理后,就在他的家乡古吉拉特邦开工建造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萨达尔·帕特尔的塑像。塑像设计高度达182米,修建伊始也被宣称将成为“全球最高”塑像。这项工程尚未完工,预计耗资将达到250亿卢比(约合3.7亿美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