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陈藏器【唐代中药学家】 – 人物百科

陈藏器【唐代中药学家】 – 人物百科

陈藏器简介

陈藏器

陈藏器(约687—757年),唐代中药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公元713年至741年间(开元年间),任京兆府三原县尉。以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诸说,但遗逸尚多,因汇集前人遗漏的药物,于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撰《本草拾遗》10卷(今佚)。明李时珍评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佚文散见《证类本草》等。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10类: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发展成后世“十剂”方剂分类法,为中医界应用。

陈藏器资料

所处时代:唐代

出生日期:公元687年

出生时间:约687年

出生地:四明(今浙江宁波)

去世日期:公元757年

简介

其自幼聪慧过人,八岁起随父辈涉外采药,辩识百草,对许多相似药草过目不忘,有随行老中医赞道:“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十岁时,便开始帮父亲熬制中药,学习如何将各种本草植物入药。陈藏器十三岁时,其母疾病缠身,父配百方而无策,母不日即逝,陈痛苦万分,随立誓研习本草,以表丧母之痛,解万民疾患。据载,陈十五岁医术精进,邻里求医,均悉数痊愈。此后,陈藏器更是研习各类本草医书,官宦生涯亦不忘钻研中医理论,撰《本草拾遗》10卷,其“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论述中提出“本草茶疗”概念。唐玄宗赐其“茶疗鼻祖”,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本草茶疗领域的杰出地位。

茶疗济世

相传,陈任三原县尉时,勤政爱民、仰不愧天。布衣韩氏,家境贫寒,久病不得医,经陈府衙,咳血晕阙。陈门丁见状,速告其。陈诊其肺疾,命家饲备神秘“药茶”,嘱其日饮二次。半载有余,布衣病愈,陈赐药茶解顽疾之事,流传于市井,一时,八方患者,均慕名而来,陈皆施之。

文史地方志《三秦志》记载:“病家云集,门庭若市,日有感恩者众,或携子叩首致谢,或响鞭不绝于耳,屋外金匾林立、室内锦旗无数。”陈藏器声名鹊起。

开元726年,玄宗十八子李瑁怪病,只觉腹饥,倦恶进食,瘦骨嶙峋,终日卧榻,气血全无,药剂万方,未见其效,玄宗盛怒,罢太医数人。陈闻之,进殿玄宗,奉君秘方“药茶”,谓曰:“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定奇效。玄宗初疑,告陈曰:若数日内未见其效定诛九族。未料,晨时饮,午时食,半载余,李瑁即愈。玄宗大喜,赐封嘉奖,无不授予,瑁亦设宴三日,以表陈功。玄宗昭告天下,赐陈“茶疗鼻祖”。

陈藏器一生致力钻研本草,调配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秘方。其倡导的本草茶疗法在当时繁荣的唐代外交中更是影响到东南亚等国。纵观中国茶疗文化历史长河,陈藏器犹如一颗明星,照亮后世,造福万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39995.html

陈士铎【清朝历史人物】 – 人物百科

齐惠公【齐国的君主之一】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