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张文裕【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人物百科

张文裕【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人物百科

张文裕简介

张文裕(汉语拼音:Zhang Wenyu,1910~1992),中国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0年1月9日生于福建惠安,1992年11月5日卒于北京。

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并先后任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3年赴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渡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56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相继易名为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及近代物理系主任,十一国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国组组长(并领导一个联合研究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实验中心筹备处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主编,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

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30年代与其他学者合作,首先研究天然a射线引起30P、28Al和25Mg的共振效应,验证了N.玻尔的液滴模型;首次研究高压倍加器产生8Li;衰变过程和激发态8Be*跃迁为2a,测得a连续谱线,证明8Be*有很宽的激发态;用倍加器产生的γ和n轰击出多种元素,形成放射性同位素;首次发现(γ,n)和(n,2n)过程并发现16O(n,p)15N,可预防反应堆建造和运行时冷却水的16O变为15N引起的辐射危害。

这些成果得到物理学界好评。

1943年在法国物理学家S.罗森布拉姆想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多丝火花计数器。

40年代后期发现μ子系弱作用粒子和μ-子原子,国际上称为张原子和张辐射,突破卢瑟福-玻尔原子模型,开拓了奇特原子研究的新领域。

50年代初系统研究了大气贯穿簇射Λ°粒子 。

曾筹建云南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及其三大云室,并于1972年领导发现了大于质子质量10倍的粒子。

70年代领导高能加速器和高能物理的研究,并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造进行了奠基性工作。

提倡科研与教育密切结合,并在培养高能物理人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出版有《张文裕论文选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45795.html

范绪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任之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