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伦丁·彼得罗维奇·格鲁什科【苏联火箭发动机的奠基人,苏联科学院院士】 – 人物百科

瓦伦丁·彼得罗维奇·格鲁什科【苏联火箭发动机的奠基人,苏联科学院院士】 – 人物百科

瓦伦丁·彼得罗维奇·格鲁什科( 俄文:Вале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Глушко;拉丁文:Valentin Petrovich Glushko;1908~1989 ),苏联火箭发动机的奠基人,苏联科学院院士,生于敖德萨,卒于莫斯科,1925~1929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列宁格勒气体动力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他的倡议下,1929年5月组成电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小组,1932年发展为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开始产品设计和试验工作,1945年后作为总设计师领导苏联火箭和导弹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帕连纳戈【苏联天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 人物百科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帕连纳戈【苏联天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 人物百科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帕连纳戈( 俄文: Павел Петрович Паренаго;拉丁文:Pavel Petrovich Parenago;1906~1960 ),苏联天文学家,生于耶卡捷里诺达尔,卒于莫斯科,1929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35年获博士学位,1938年任该校教授,195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帕连纳戈于1945年确认赫罗图中主星序的左下方存在亚矮星序,1946年,他和B.V.库卡尔金一起主编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托苏联编制的《变星总表》,1948年出版,帕连纳戈还和库卡尔金合作

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苏联纪录片导演、教授、苏联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Илья Петрович Копалин ;1900~1976),苏联纪录片导演、教授、苏联人民艺术家,1925年参加纪录电影工作,是电影眼睛派成员,拍摄过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纪录影片,1938年与谢特金娜联合编辑导演了纪录片《列宁》,卫国战争时期担任战地摄影组领导工作,1942年与瓦尔拉莫夫合作的《莫斯科城下粉碎德军》获国家奖与1943年奥斯卡奖,在他的创作中反映国际事件的题材占据着重要地位,有《阿比西尼亚》(1936)、《解放了的捷克斯洛伐克》(1946)、《相逢在华沙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苏联电影导演、作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Довженко ;1894~1956),苏联电影导演、作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894年9月11日生于切尔尼戈夫省索斯尼察村,1956年11月25日卒于基辅,1921~1923年在苏联驻波兰和德国的领事馆工作并学习绘画,1926年进敖德萨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处女作电影剧本《改革者瓦西里》并独立执导了滑稽喜剧短片《爱情的结晶》,接着又将В.В.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给涅切同志──轮船和人》改编成影片《外交信差的提包》(1927),这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苏联电影演员,俄罗斯苏联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苏联电影演员,俄罗斯苏联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Павел Петрович Кадочников ;1915~1988),苏联电影演员,俄罗斯苏联人民艺术家,曾就读于苏联列宁格勒戏剧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列宁格勒新儿童剧院工作,在此期间,卡道奇尼科夫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使他的演技才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发挥,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简介_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的儿子_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的故事_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简介_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的儿子_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的故事_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Довженко ;1894~1956),苏联电影导演、作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894年9月11日生于切尔尼戈夫省索斯尼察村,1956年11月25日卒于基辅,1921~1923年在苏联驻波兰和德国的领事馆工作并学习绘画,1926年进敖德萨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处女作电影剧本《改革者瓦西里》并独立执导了滑稽喜剧短片《爱情的结晶》,接着又将В.В.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给涅切同志──轮船和人》改编成影片《外交信差的提包》(1927),这

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简介_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的儿子_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的故事_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简介_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的儿子_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的故事_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Илья Петрович Копалин ;1900~1976),苏联纪录片导演、教授、苏联人民艺术家,1925年参加纪录电影工作,是电影眼睛派成员,拍摄过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纪录影片,1938年与谢特金娜联合编辑导演了纪录片《列宁》,卫国战争时期担任战地摄影组领导工作,1942年与瓦尔拉莫夫合作的《莫斯科城下粉碎德军》获国家奖与1943年奥斯卡奖,在他的创作中反映国际事件的题材占据着重要地位,有《阿比西尼亚》(1936)、《解放了的捷克斯洛伐克》(1946)、《相逢在华沙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简介_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的儿子_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的故事_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简介_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的儿子_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的故事_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卡道奇尼科夫(Павел Петрович Кадочников ;1915~1988),苏联电影演员,俄罗斯苏联人民艺术家,曾就读于苏联列宁格勒戏剧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列宁格勒新儿童剧院工作,在此期间,卡道奇尼科夫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使他的演技才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发挥,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