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赫·马尔柯维奇·艾尔姆列尔【苏联电影导演,苏联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弗里德里赫·马尔柯维奇·艾尔姆列尔(Φридрих Маркович Эрмлер ;1898~1967),苏联电影导演,苏联人民艺术家,1898年5月13日生于列奇察,1967年7月12日卒于列宁格勒,1923~1924年在列宁格勒的银幕艺术学院表演系学习,并在西北电影制片厂工作,1924年,曾组织一个电影实验工作室,拍摄了一部喜剧片《猩红热》;以后拍的影片有《纸苹果卡契卡》(1926)、《雪堆里的房子》(1928)、《巴黎一鞋匠》(1928)、《帝国的废墟》(1929)等,《雪堆里的房子》反映了俄国知

米哈伊尔·伊里奇·罗姆【苏联电影导演、编剧,苏联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米哈伊尔·伊里奇·罗姆【苏联电影导演、编剧,苏联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米哈伊尔·伊里奇·罗姆(Михаил Ильич Ромм ;1901~1971),苏联电影导演、编剧,苏联人民艺术家,1925年毕业于国立高等艺术技术学院雕刻系,1929年进入电影界任编剧,后任导演助理,1934年他独立导演了第一部影片《羊脂球》(根据莫泊桑同名小说改编),是苏联无声电影时期改编外国作品的成功之作,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以后他导演的影片有表现革命斗争的《十三人》(1937),1937~1939年他导演了表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事迹的《列宁在十月》等影片,在银幕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革命

尼古拉·阿列克谢维奇·列别捷夫【苏联电影学家,艺术学博士,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教授】 – 人物百科

尼古拉·阿列克谢维奇·列别捷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Лебедев ;1897~1978),苏联电影学家,艺术学博士,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教授,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自191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起参加电影工作,撰写电影评论,1930~1936年在红色文学艺术专业学院学习,其毕业论文《论电影的特性》被认为是关于电影艺术社会学的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一,1931~1978年,任教于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先后建立并领导新闻电影教研室与电影史教研室,曾任该院院长,1938~1939年,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 人物百科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Эйзенщтейн ;1898~1948),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1920年到莫斯科第一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工人剧院工作,他以美工师和导演的身份参加了根据J.伦敦的小说改编的话剧《墨西哥人》的演出,1921~1922年,他进入由B.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

亚历山大·卢基奇·普图什科【苏联电影导演、美术家,苏联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亚历山大·卢基奇·普图什科(Александр Лукич Птушко ;1900~1973),苏联电影导演、美术家,苏联人民艺术家,1900年4 月19日生于卢甘斯克,1973年3月6日卒,在莫斯科民间艺术学院读过书,从事过记者和绘画等工作,1927年参加电影工作,先担任木偶设计,后任动画片导演,他导演了演员和木偶联合表演的童话片《新小人国》(1935)和《金钥匙》(1939),1946年他导演的苏联第一部彩色童话片《宝石花》荣获194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彩色影片奖,1953年的影片《萨特阔》在第1

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莫斯克文【苏联电影摄影师,国家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苏联摄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人物百科

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莫斯克文(Андр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осквин ;1901~1961),苏联电影摄影师,国家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苏联摄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2月14日生于彼得堡,1961年2月28日卒于列宁格勒,他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在实地外景进行夜间拍摄的摄影师,在《鬼轮》(1926,导演Г.М.柯静采夫、Л.З.塔拉乌别尔格)一片中,他一反常规,放弃通用的“白昼夜景”,创造了与人视觉感受相应的真实夜景效果,他利用光线强弱、投影、明暗层次,光线效果等来表现人

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苏联纪录片导演、教授、苏联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伊利亚·彼得罗维奇·科帕林(Илья Петрович Копалин ;1900~1976),苏联纪录片导演、教授、苏联人民艺术家,1925年参加纪录电影工作,是电影眼睛派成员,拍摄过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纪录影片,1938年与谢特金娜联合编辑导演了纪录片《列宁》,卫国战争时期担任战地摄影组领导工作,1942年与瓦尔拉莫夫合作的《莫斯科城下粉碎德军》获国家奖与1943年奥斯卡奖,在他的创作中反映国际事件的题材占据着重要地位,有《阿比西尼亚》(1936)、《解放了的捷克斯洛伐克》(1946)、《相逢在华沙

列昂尼德·塔拉乌别尔格【苏联电影导演、编剧、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 – 人物百科

列昂尼德·塔拉乌别尔格【苏联电影导演、编剧、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 – 人物百科

列昂尼德·塔拉乌别尔格(Леонид Захарович Трауберг ;1902~1990),苏联电影导演、编剧、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02年1月17日生于敖德萨,曾在列宁格勒喜歌剧研究所学习,1921年他与Г.М.柯静采夫、С.И.尤特凯维奇一起创办了“奇异演员养成所”,并拍摄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米施卡反对尤登尼奇》(1925)、《鬼轮》(1926)、《小兄弟》(1926)、《外套》(1926),他们热情探索电影的新形式,但受了西方先锋派美学思潮影响,倾向于形式主

叶夫赛·米哈伊洛维奇·戈尔多夫斯基【苏联学者、发明家,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技术专家、技术科学博士、教授】 – 人物百科

叶夫赛·米哈伊洛维奇·戈尔多夫斯基(Ев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олдовкий ;1903~1971),苏联学者、发明家,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技术专家、技术科学博士、教授,1903年1月20日生于尼科波尔,1971年11月27日卒于莫斯科,1924年参加电影工作,在苏联电影技术各个发展阶段起了重要作用,他参加并领导了各种电影技术研究工作;设计并解决了电影技术和电影摄制方面各项重大课题;独特地解决了一系列电影工艺及设备问题;在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任教,探索电影摄制的各种理论问题;并

伊凡·培利耶夫【苏联电影导演、苏联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伊凡·培利耶夫(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Пырьев ;1901~1968),苏联电影导演、苏联人民艺术家,生于西伯利亚一个农民家庭,1916~1918年曾在军队中服役,1923年毕业于国家实验戏剧学院表演系,随后又在导演系学习了两年,当过话剧演员,1925年从影,担任过助理导演和副导演,1929年开始独立拍片,曾因拍摄别具一格的音乐喜剧电影《富裕的未婚妻》(1938)和在发展彩色电影中所获得的成就于1938年和1948年两次获得列宁勋章,他拍的音乐喜剧影片还有:《拖拉机手》(19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