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中国历史 为了封王,韩信竟屡次在刘邦面前耍小聪明_汉朝历史 菊江历史网

为了封王,韩信竟屡次在刘邦面前耍小聪明_汉朝历史 菊江历史网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在楚汉之战中,被封为齐王,一度能与项羽、刘邦争锋。下面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韩信的确是一位百年难遇的帅才,自汉军反楚以来,他先是为刘邦献上了平定三秦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后又在独自开辟的北方第二战场上绽放出万丈光芒,破魏、灭赵、定燕、平齐,战功赫赫,无人可以匹敌。

  但能力突出的韩信也有他致命的弱点,一方面此人功名私欲极重,另一方面在权力场上,此人又好耍小聪明,关键时刻一味地讲念旧情,并对庙堂人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刘邦在阅人、用人、御人上,在那个时代是第一流的。对待韩信,很长一段时间,他是用其才而不赏其功,在韩信平定北方,创下无敌战功的那两三年,他仅仅授了对方左丞相、相国两个虚衔,此外再无实际的封赏动作。

  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无外乎几个原因,忌惮韩信的能力,怕控制不住,再就是不喜韩信的功名私欲,难以将他引为心腹,彻底的信任。

  处在这样的境遇下,历史上的韩信是怎么做的呢?

  在权力场上,韩信将小聪明耍弄得淋漓尽致,却没有意识到卿卿的性命就是这样被误掉的。

  《史记》记载,早在韩信刚登台拜将时,他就“别有用心”地在刘邦面前作了一席长谈。在那一席长谈中,他先是指摘项羽“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跟着就建议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言下之意,我要是立下了功劳,你应该第一时间封赏我,否则你就是另一个项羽。

  然而,刘邦随后的态度却是听之,放之。

  没功劳时,韩信只能耍弄借题发挥的小聪明,到了攻灭赵地,创下大功劳后,韩信耍弄小聪明的方式紧跟着就变了,变成了含蓄带刺的暗示。

  《史记》记载,平定赵地后,韩信在向刘邦呈送捷报时特意附了一笔:“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

  细细品读这一笔,韩信其实是在软逼暗示刘邦,既然作为副将的张耳都可以封王,那我这个主将是不是应该赶紧考虑一下?

  刘邦对此的反应颇为老道。

  韩信一请时,刘邦装聋作哑,不予理睬;韩信二请时,刘邦仅仅只做了一个微妙的表态,“许之”,但没有真封。

  《史记》记载,直到一年零一个月之后,即到了汉王四年十一月,刘邦才正式立张耳为赵王。

  刘邦如此拖延,意欲何为呢?

  其一,拖延即是对韩信的敲打;其二,拖延可以隔断对张耳封王与韩信请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其二,中间暗藏着刘邦对韩信的警告,立谁为王,这事轮不到你韩信越俎代庖,你这哪里是出于公心,分明是借公心谋私利,小心我治你“僭越”的大罪。

  遗憾的是,随后的韩信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小聪明没被点破叫他看成了得逞,于是乎,当拥有七十座城池的齐国被平定后,韩信第三次耍弄了他的小聪明。

  这一次,表面上,韩信做得很得体,很聪明,实则恶劣失败的很。

  刚平定齐国,韩信随即给刘邦上了一封《请自立为假齐王书》。明明是自己想当齐王,韩信却欲盖弥彰地说自己并不想当,只是考虑到齐国狡诈多变,自己只是个将,权力太轻,压不住阵脚,所以请求准许自立为假齐王。

  值得玩味的是,韩信说的是“请自立”,而不是请封,这份小聪明,分明就是咄咄逼人的以功压主;还有假王一说,分明就是矫揉造作的假谦虚。

  接到这样的请立书,刘邦的反应,太史公的一段文字极其精彩——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韩信)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刘邦真的怒了!

  幸好,这时候张良、陈平在刘邦身边,意识到小不忍则会乱了大谋,这两位顶级谋士立即暗踩刘邦脚趾。刘邦乃是有大智慧之人,经这一遭提醒,他随之顿醒过来,跟着就在韩信使者面前演了一出权谋好戏。

  刘邦隔空向韩信喊话:“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三个月后,刘邦派遣张良为特使,赴临淄举行隆重仪式,立韩信为齐王,并颁赐印玺、符节,同时宣布了汉王的一道命令:征调齐境之兵击楚。

  韩信由此走向了人生的顶峰,只可惜,辉煌的背后尽是压顶的乌云,乌云里尽是“狐兔死,走狗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4%b8%ad%e5%9b%bd%e5%8e%86%e5%8f%b2/96532.html

三国哪场大战中阵容最为豪华?_三国历史 菊江历史网

亡国后痛哭到吐血的明朝大将是哪位?_明朝历史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