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_成语故事 菊江历史网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_成语故事 菊江历史网

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出自:《史记·<a href=/renwu/284.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renwu/44474.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renwu/44474.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孔子</a></a></a>世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今山东省)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和学术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崇奉他学说的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儒家。

孔丘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认为自己的学问“非生而知之”,而是经过刻苦钻研得来的。他3岁时死了父亲,母亲年轻守寡,不得不让孔丘干各种事养家糊口。他曾经当过牧童,看守过粮食,也当过给人家办丧事的吹鼓手。因此,他小时候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好通过自学来求得学问。

孔丘17岁那年,母亲也死去了。在安葬母亲的时候,才找到了父亲的葬地,从而知道了自己是贵族的后代。此后,他到贵族领地上一边做事情,一边学习各种本领。

30岁那年,孔丘创办了一所私学。从此,普通人家的子弟也有机会读书了。50岁时,他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宰;几年后,他成为大夫。55岁后,他到许多诸侯国去游历,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

晚年时,孔丘对《易》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易》,是《周易》的简称,相传是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称为卦辞和爻辞,都是作为占卦用的。《传》,包括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这部著作通过八卦形式(即象征天、地、雷、风、雨、水、火、土、泽等八种自然现象),来推测自然变化和社会变化,因此是一部内容相当广泛而又复杂的著作。

《易》是用当时已经不多见的古文字写成的,非常难读,大多数人不敢问津。但是,孔丘对它极有兴趣,决心读通它。

当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剖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用许许多多的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于是,他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孔子在熟读《易》的基础上,对其中《易传》部分解释八卦等的《彖》《系》《象》《说卦》《文言》等篇作了序,从而表明他对《易》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孔丘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故事,后人用“韦编三绝”来加以概括。“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勤奋好学。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104974.html

危如累卵的故事(危如累卵出自:《史记·范蔡列传》)_成语故事 菊江历史网

惟命是从的故事(惟命是从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_成语故事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