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两汉官印 菊江历史网

两汉官印 菊江历史网

两汉官印简介

两汉官印

两汉官印(Official Seals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西汉、东汉时期帝、后、百官及少数民族政权官吏使用的印章。

遗存古官印以汉印为大宗,官印封泥也多属这一时期。

依官职的主属关系可分为帝后及宫官印、诸卿及其属官印、将军及其属官印、王侯及其属官印、郡县乡官印、少数民族官印6大类。

两汉时期,秩级不同的官吏,官印的质地、纽式均不尽相同,大致可分6等:①帝、后玺。

汉帝玺与秦制同,日常使用的有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6种,史称“乘舆六玺”。

另有秦始皇“传国玺”,共7玺,实物均佚。

今有“皇帝信玺”封泥传世。

皇后玺实物有1968年陕西咸阳出土的“皇后之玺”。

帝、后玺的特点是:均称“玺”,白玉质,螭虎纽。

②王玺。

金质,龟纽。

《汉官旧仪》谓汉王玺纽式为橐驼纽,今证以实物,似误。

实物有1981年江苏邗江发现的东汉初期“广陵王玺”。

③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印。

均金质、龟纽。

列侯印称“印”,余均称“章”。

实物有金质“石洛侯印”。

④秩级中二千石、中二千石印。

均银质,龟纽,称“章”。

实物有银质“琅琊相印章”。

⑤千石以下至二百石官印,均铜质,鼻纽,4字,称“印”,印文或省“印”字。

今存世汉官印多属此类。

⑥二百石以下小官印。

均铜质,鼻纽,半通。

按汉百官印边长为汉制一寸,称通官印。

半通为通官印之半,因称半通印。

以上汉官印等级制度是在秦制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定型于武帝时期。

今存汉官印除少数民族印外,无不分属于以上6个等级。

两汉时期官印的制作虽遵循着一定的等级制度,但各个时期的官印印体厚薄、纽式形状以及印文风格都有一定的差别。

汉初官印印面仍仿秦制施田字界格或日字格,构图比秦印丰满茂密。

纽式以鼻纽为主,同时出现了秦印所无的蛇纽和鱼纽。

标准品有“宜春禁丞”、“旃郎厨丞”及“皇帝信玺”封泥等。

惠帝至文景时期的官印,印面已多不施界格,多数为4字,官名5字的则合文为4字。

印文笔势多圆转,印体较薄,均背平。

已不用蛇纽和鱼纽,而鼻纽、龟纽始成为官印的基本纽式。

此期官印鼻纽仍多保持秦及汉初形态,纽面较窄,纽体略圆。

龟纽的龟腿较短,头微突,体扁平。

鼻纽印标准品有“菑川侯印”、“楚永巷丞”,龟纽印标准品有“轪侯之印”。

武帝至西汉末官印,二千石、中二千石印均5字,称“章”,中下级官印均4字,称“印”,侯印亦称“印”。

字体宽博,笔势雄劲而略呈圆转,布局严谨饱满,风格凝重大度。

龟纽印的龟体比前期略高,背隆起,施六角重环纹,形态逼真。

鼻纽印的纽形与前期相较边薄,面宽,孔大,呈覆瓦状,习称瓦纽。

标准品有“雎陵家丞”、“山陽尉丞”等。

东汉初期官印的纽式及文字风格与西汉中后期印相近,东汉中期以后,时代特点才逐渐明显。

这时的官印印体普遍加厚,龟纽印的龟颈加长,鼻纽印的纽边较厚孔小,有的纽面甚宽。

印文篆刻多用直笔,笔势方折,字体更显方正,而无西汉印文之圆转体态。

标准品有“蠡吾國相”(见图)、“蓽闺苑监”、“甘陵厩丞”等。

汉少数民族官印有汉赠给少数民族官印和少数民族自镌印两类。

遗存汉赠少数民族官印有60~70方,涉及的民族有滇、越、匈奴、鲜卑、羌、青羌、胡、卢水、休著屠各、夷、氐、蛮、丁零、乌桓、叟等,遍及四裔。

所镌官名有王、侯、君、当百、亲汉长、破虏长、率众长、邑长、千长、百长,匈奴印中还有尸逐王、且渠、居訾、台耆、温禺鞮等依匈奴语汉译的官名和称号。

武帝时期赠给少数民族的官印,首字为该民族名,纽式与汉普通官印同。

宣帝时期赠给少数民族的官印首字始署“汉”,下为民族名。

东汉印沿袭宣帝以来传统,首字也多署“汉”。

此外,民族名前后多有“归义”等修饰辞(见图),并始以驼纽作为赠给少数民族印的基本纽式。

汉代少数民族政权自镌 官印见于记载的有匈奴、闽越、南越等,遗存的仅有南越国 官印。

南越 官印制度受 汉影响,其纽式形态与汉印不尽相同,广东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的龙纽为汉印所无,“右夫人玺”、“泰子”印的龟纽形态与中原印异,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4471.html

中国古墨 菊江历史网

肖形印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