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棉织物 菊江历史网

中国古代棉织物 菊江历史网

中国古代棉织物简介

中国古代棉织物

中国古代棉织物(Cotton Textiles in Ancient China),以棉纤维作原料的棉织物。

中国南部、西南部亚热带地区和新疆一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种植和利用棉花,宋元时期逐步向中原推广,明时已在全国普及,成为最主要的衣料原料。

中国棉花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两类。

一年生的棉花即非洲棉,又称小棉(古称白),中国古代多产于西域与河西走廊一带。

有西北地区出土的汉至唐的织物中,棉布曾屡有发现。

如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东汉合葬墓出土覆盖在盛着羊骨、铁刀的木碗上的两块蓝白印花布,一块印有圈点、锯齿纹花边和米字网格纹,一块在矩形骨格中饰佛像、手捧角杯半身裸露的人物及长龙、小鸟等纹样(右上图)。

1960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高昌墓出土丝棉交织几何纹布。

在与高昌墓同一时期的墓葬中棉布也多有发现,并发现了高昌和平元年(551)的棉布借贷契,上写一次借贷叠布60匹。

1964年在阿斯塔那13号晋墓发现穿着棉布衣裤的布俑。

1959年新疆于田县屋于来克遗址北朝墓出土了一件长21.5厘米,宽14.5厘米的棉“褡裢布”。

另一北朝墓出土一块长11 厘米、宽7厘米的蓝白印花棉布(右下图)。

1959年在新疆巴楚巴脱库孜来遗址晚唐地层发现过棉布、蓝白织花棉布及小棉的棉籽。

多年生的棉花指中棉,即古亚洲棉,又称印度棉,一般为一年生,在亚热带能经冬不死,成长为多年生的灌木或小树。

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木棉树,有的生长可达20年。

古代文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中南志》、《广志》等称它为梧桐华树或橦华树。

南宋赵汝适《诸番志》称它为吉贝。

木棉布则有橦花布、斑布、吉贝、黎单等名称。

古代也有人把它误认为是攀枝花的。

1979年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船棺中出土了一批距今3200年前的纺织物,其中有青灰色棉布残片。

1966年浙江兰溪南宋墓中出土了一条淳熙六年(1169)前后的完整拉绒棉毯,长约2.51米,宽约1.18米,每平方米重约540克。

平纹组织,双面起绒。

经密每厘米19~20 根,布边经密加倍。

纬密每厘米约9根。

经为20支单股纱,纬由两根20支纱和一根粗支绒纬合并加 S捻。

棉毯的一端有6~7毫米长的一段不起绒单纬布面,估计是作定长用的,两条相连的棉毯可从此剪开。

宋末元初,棉花已由北道从西域移至渭水流域,并由南道移至长江流域,纺织工具出现了铁铤、弹弓、纺车、织机、水车带动的大纺车。

松江府乌泥泾 (今上海县华泾镇 )人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带回黎族人民弹纺棉花技术的经验,松江便成为当时棉布生产的中心。

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当时“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见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遍布全国。

19 世纪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

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倾销机制棉纱棉布,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由此逐渐衰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4531.html

中国古代印染织物 菊江历史网

西汉印花敷彩纱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