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黑釉瓷器简介
唐代黑釉瓷器(Black-glazed Porcelain of the Tang Dynasty),中国唐代烧制的铁盐呈色的黑釉瓷器。
当时北方虽以烧白瓷为主,但也有许多瓷窑兼烧黑瓷与青瓷。
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均发现了这类瓷窑,以河南为最多。
河南巩县是唐代瓷窑比较集中的地区。
今发现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与三彩陶器的窑址3处。
烧制的黑瓷有瓶、壶、碗、盘等,胎体洁白,釉色黑,但不甚光亮。
其中有些黑瓷由于生烧往往还产生一种俗称“茶叶末”釉色的效果。
瓶为平底,制作极其规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很少见到。
壶的形体一般都较小,扁圆形腹,壶口外卷,颈细而短,底径大而平,短流为圆柱状,与流相对处为双带形曲柄,柄的上端贴一小圆形铆钉装饰,柄的空隙仅能容纳一食指,与短流配在一起,十分协调。
壶的形制除黑釉以外,还有白釉者。
盘为浅形,胎体厚重,圈足,施釉特征与碗同,唯口沿不施釉,露胎。
碗以平底大碗为多,胎体厚重,撇口,腹下部丰满,腹部凸起弦纹一道,碗里施白釉。
这种碗式在白瓷以及三彩陶器中也很普遍,为唐代较为流行的式样。
河南地区除了巩县窑外,烧黑瓷的还有鹤壁集窑、郏县窑、密县窑以及安阳窑等。
陕西的黄堡镇铜川窑,唐代以烧制黑瓷与白瓷为主,兼烧青瓷。
黑瓷的造型多种多样,有碗、盘、盒、灯、盆、壶、盖罐等。
碗有两种式样:一种五花瓣口圈足碗,胎骨薄,色灰质细,釉色黑而光亮;另一种为唇口平底碗,胎质粗,釉色不甚光亮。
盒有3种造型:有的为扁圆形,盖与底的高度相等,平底;有的盒较高,盖面隆起如馒头状,盒底高于盒盖,有圈足与平足之分。
壶为喇叭口,腹长圆形,流很短,双带形柄,平底。
双系瓶式灯座,盘形口,短颈,长圆形腹,盘口与肩部连以双带形系,盘口内凸起3 个乳钉状物,似为放灯盏而设。
灯油储存于座内,用时方便,既能系绳提吊,又能手执安放,设计巧妙,实用美观,为铜川窑独有的器物。
三足带盖罐的造型别致,罐直口,腹部上下有弦纹两道,中间四面各有一条凹入的直线,使腹部呈瓜棱形,底部坦平,下承以三小足,盖为子母口,盖顶有纽。
另外,1972年黄堡镇曾出土了1件黑瓷塔式罐,造型近似唐三彩陶器,但又不尽相同。
罐椭圆腹,下部模印堆贴叶纹一周。
下承以多边形底座,座上镂雕佛像人物及花卉。
罐盖为七级宝塔形,盖顶塑一小猴,形象生动,器形端正,尤其可贵,是唐代北方黑瓷的一件杰出作品。
从胎质、釉色特征看,应为铜川窑的产品。
山东淄博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从窑址规模之大来看,它的黑瓷产量比河南、陕西多。
但器形比较单调,以碗为最多,瓶、壶、罐、炉较少。
器皿均为平底,有的底部中心微凹入。
这种作法遗存着隋代风格。
淄博窑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征之外,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是它的特色。
器物的底部一般比同时代瓷窑产品为厚,甚至有的厚达2厘米以上,占器高的三分之一还多,给人以稳重之感。
唐代烧黑瓷的瓷窑还有山西的浑源窑。
此窑生产一种外施黑釉,里为白釉的碗较为特别,这种施釉方法在北方尚少见。
唐代瓷器的发展,尽管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瓷窑系统,但黑瓷的生产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为宋代黑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