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 菊江历史网

良渚文化玉器 菊江历史网

良渚文化玉器简介

良渚文化玉器(Jades of the Liangzhu Culture),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玉器。

最早于1936年在浙江杭州良渚镇发现。

以后,不少遗址也均出土了数量颇多的玉器,如浙江余姚县反山、上海青浦县福泉山、江苏省吴县张陵山、武进县寺墩等。

这些玉器,除少量为生产工具外,多数是用于佩挂、镶嵌或串缀的装饰品及礼仪用器。

其中武进县寺墩3号墓出土的玉器就达百余件,玉镯置于墓主胸部,锥形玉饰置于头前,玉坠置于头部,玉珠、玉管置于头部周围。

最大的玉璧置于腹部,另1件置于胸部,其余20多件分置于头前、脚后。

玉琮,1件置于头前,4件置于脚后,其余28 件置于尸体四周,绕成一圈,显示了玉器在葬俗上的特点。

因《周礼·春官·大宗伯》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周礼·春官·典瑞》载“璧琮以敛尸”,所以,这种墓有玉敛葬之说。

良渚文化玉器的种类有:斧、钺、璧、琮、杖首、带钩、珮、璜、镯、三叉形玉饰、锥形器、坠、管、珠、环、粒、泡、鸟、龟等。

玉斧,扁平梯形,长体,平顶,弧形刃,上有管钻孔,福泉山和寺墩出土的多未磨刃。

玉钺,宽梯形,平顶、斜平顶或凸顶,多斜弧形刃,也有正弧形刃,顶下一孔,个别有双孔,孔旁有斜道朱彩,为缚柄的痕迹,有的玉钺上刻有神人兽面纹。

玉璧,扁平圆形,中间有孔,面上抛光,管钻,孔壁留有旋纹,大的直径20多厘米,小的直径10 多厘米,厚约1 厘米。

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代表器,有的为短方柱形,内圆外方,上粗下细,常以一条横槽将琮分成两节,上下刻兽面纹,上简下繁。

反山出土者多为此式,大的直径10余厘米,小的有2~3厘米。

有的玉琮在1厘米见方处刻有神人兽面纹,表明了民族的信仰和特征。

有的玉琮为长柱形,外方内圆,上粗下细,每面都有直槽,并有横槽,将器面分成若干节,多的达15节。

武进县寺墩出土的一件13节,长33.5厘米,确属大器。

还有的玉琮为短筒形,内外均圆,器面以一道横槽分成两节,刻有简略兽面纹,此式不多。

玉杖首,有的呈船形,有的呈靴形。

张陵山出土的一件为靴形,中间以凸棱将器面分成两部分,下部素面,上部有扉,并有由圆孔和弧形孔组成的图案,十分精致。

玉带钩,短长方形,一端有孔可穿绳,一端有扁钩,素面,福泉山、反山均有出土,是中国最早的带钩。

玉珮,有的蝶形,有的上有兽面纹。

玉璜,半璧形,两端有孔。

玉镯,有的扁圆形,有的短筒形。

玉锥形器,上有花环纹或兽面纹。

三叉形玉饰,下部半圆,上部伸出三叉,有的两边刻有鸟纹,中下部则刻蹲踞状兽面纹。

坠多椭圆形,柄端有孔。

玉管均不大,有圆管和方管。

玉珠有鼓腰形和圆球形。

玉环,扁平圆形。

玉粒,一面光平,一面微凸,大者如米粒,小者如芝麻,是一种镶嵌玉。

玉泡背面有牛鼻孔,当是穿缀玉饰。

玉鸟、玉龟多圆雕,造型生动逼真。

玉器的颜色,有鸡骨白色、淡绿色、暗绿色、米黄色,色彩瑰丽,光洁荧润,属于透闪石、阳起石、铁阳起石等软玉,硬度在5°以上,出自当地。

良渚文化玉器反映了当时氏族的装饰、习尚和信仰,以花纹繁缛、工艺精湛为世人所瞩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4747.html

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 菊江历史网

秦汉金银器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