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椁墓文化简介
木椁墓文化(Timber-chambered Tomb Culture),东欧南部草原地带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
其地东起乌拉尔,西到第聂伯河,北起卡马河、奥卡河,南到亚速海、黑海沿岸。
年代约当公元前15~前8世纪,在乌拉尔-伏尔加地区,由竖穴墓文化经波尔塔夫卡文化发展而来,继而向西发展取代洞室墓文化。
20世纪初 B.A.戈罗佐夫发现。
最初称为木椁墓期,作为东欧南部青铜文化的第三期。
其本身大致以前13~前12世纪之交为界分为早晚两期。
晚期地域扩大,形成若干地方类型。
木椁墓文化的陶器、工具、武器等
该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岸,早期面积不大;晚期可达几十公顷,有的以土墙和壕沟防御。
住所为长方形半地穴居址,也有原木或石基泥墙的地面房屋,面积25~300平方米不等。
房内有土榻、窖穴和灶。
间或发现畜圈。
墓葬有冢,往往利用从前的旧冢。
墓穴结构以一、二排原木构成的木椁为特点,但仍常见简单的竖穴。
流行单人葬,死者向左屈肢,头向不一,有的以赭红土染色。
随葬陶器、青铜器、食物。
有的巨冢下葬有几十个死者,围绕一个老年男子埋成两圈,外圈为男子,内圈为妇女和儿童。
见有女子殉葬现象,证明社会已处于父系氏族阶段。
发现有青铜、宝石、金银制品窖藏,表明个别人物已积聚大量财富。
陶器为手制,胎中掺耐火粘土和贝末。
器形有缸形器和折肩罐。
纹饰有划纹、窝纹、押捺的几何形纹等,部分缸形器为素面,晚期流行附加堆纹。
青铜器数量大增,种类繁多,工具有锄、镰、柴刀、锛、斧、凿、刀,武器有短剑、矛、镞,饰物有鬓环、饰牌、手镯,还有焊接的圈足癒、马具等。
各地普遍发现铸铜遗迹、遗物,包括作坊遗址、石范、熔炉风嘴、成品和半成品窖藏等。
铜料除本地采矿冶炼外,还从乌拉尔、中亚和喀尔巴阡山地区输入。
晚期见有铁刃短剑,石、骨器数量减少。
经济以畜牧为基础,局部地区有农业。
饲养牛、马、羊、猪、狗及骆驼,种植黍和大麦,渔猎起辅助作用。
该文化与安德罗诺沃文化、法季扬诺沃文化及高加索、多瑙河地区和波兰境内的青铜文化均有联系。
对金麦里文化和斯基泰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