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菲律宾史前文化 菊江历史网

菲律宾史前文化 菊江历史网

菲律宾史前文化简介

菲律宾史前文化

菲律宾史前文化(Prehistoric Cultures in the Philippines),菲律宾的史前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

约从中更新世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前后。

菲律宾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始于1922~1925年,当时美国考古学家C.古特在巴拉望岛西北部的埃尔尼多地区发掘了洞穴遗址。

而有计划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则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的R.B.福克斯主持下开展的。

旧石器时代

菲律宾旧石器时代遗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吕宋岛北部卡加延山谷的露天遗址,另一类是巴拉望岛西南部利普温角的塔邦洞遗址和古里洞遗址。

在卡加延山谷的利万地区曾进行考古调查,并对3个地点作了试掘。

出土遗物属更新世中后期。

工具以石片石器为主,出现大而厚重的弧背平底刮削器,另有少量单面加工的砾石石器,与东南亚大陆的砾石工具相似。

发现的兽骨均为印度象、剑齿象、犀牛、水牛等,看来当时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猎取大动物和采集。

塔邦洞宽16米,高8米,进深41米,发现有石器以及鸟类、蝙蝠和小哺乳动物的骨骼,还有炭和灰烬等。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 30500~9250年,但其底层据估计可早到5万年前。

发现了分属3个以上个体的智人化石,年代大致是距今2.4万~2.2万年。

这里砾石石器数量极微。

石片石器则代表了菲律宾群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工艺传统,并与尼阿洞穴遗址的石器属同一系统,而与东南亚大陆砾石石器占优势的情况有别。

古里洞位于塔邦洞东南约1公里处,分A、B两室。

A室为旧石器时代居住地,年代据估计约为距今7000~4000年。

B室为早期铁器时代的瓮棺葬,年代为公元前500~前300年。

A室的石器可视为塔邦洞石器工艺的继续发展,第二次加工的石器比例增多。

发现少量石叶,暗示着装柄工具的出现。

文化层中有大量的海贝、蜗牛壳以及大哺乳动物如野猪、鹿之类的骨骼,表明食物来源比塔邦洞时期为广(见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

当东南亚大陆进入新石器时代时,菲律宾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阶段。

约前5000年,从亚洲大陆渡海而来的新石器时代人群,开始在群岛沿海地区定居。

比较重要的发现是巴拉望岛的都扬洞,洞内有一座屈肢葬墓,随葬品包括磨光石斧、蚌锛、蚌环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前3730±80年。

菲律宾最早的陶片发现于吕宋岛东北部的迪莫利特,素面,带红色陶衣,其中镂孔圈足残片与中国中国台湾绳纹陶文化遗址所出者相似,年代约为前3000年。

在卡加延山谷的拉尔洛发掘过几处贝丘遗址,遗物有陶器和磨制石器,年代在前2000~前1000年之间。

在马斯巴特岛巴通岸山的洞穴中,曾发现打制石片、磨制石锛及大量陶片。

陶片98%为素面,其余的有红色陶衣,纹饰为压印圆圈纹、刻划涡纹和长方格纹及点线纹,与中国台湾圆山文化及马里亚纳群岛、美拉尼西亚等地的早期陶器相似,年代据估计为前1300年。

从前1000年起,塔邦地区开始出现瓮棺葬,这是菲律宾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最具特征的葬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因皮特杜达及马农古尔洞穴。

瓮棺葬的随葬器物有方角石锛、有肩石斧、石凿、石叶等。

装饰品很发达,有玉石珠、蚌珠、手镯、垂饰等。

菲律宾新石器时代的整个文化面貌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和中南半岛的新石器文化有相似之处(见华南和西南地区新石器文化)。

早期铁器时代

前600年前后,青铜器和铁器大体同时从亚洲大陆传入菲律宾。

在巴拉望岛,这一时期的遗存仍以塔邦地区的瓮棺葬为代表。

出土的青铜器有弧刃有銎斧、矛、刀、镞等。

装饰品较前代增加了玻璃珠。

陶器多素面,但打磨光滑并加红色陶衣,刻划或打印的纹饰亦较常见,器形主要有瓮、罐、壶等。

最早的铁器发现于马农古尔洞穴 B室,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前190年。

在菲律宾中部马斯巴特岛一带,早期铁器时代以卡拉奈文化为代表。

这一文化约开始于前400年前,延续到公元以后。

出土遗物有小铜铃、铁刀、软玉珠、玻璃珠、蚌镯。

陶器有圜底罐、浅盘豆、盂等,均带红色陶衣,纹饰多刻划三角纹、菱形纹、涡纹等。

从器物风格来看,此种文化与中南半岛的青铜文化有一定联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5249.html

穆赖拜特遗址 菊江历史网

班清墓地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