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简介
东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这里所说的东南亚,包括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人类就涉足这个广大区域。
这里的旧石器文化渊源于亚洲本土,考古学家一般称之为“砾石和石片工具传统”或“砍斫器传统”。
在这个传统之下,又可分出若干地方类型。
安雅辛文化
以“上缅甸人”的口语称谓“安雅塔”(an-ya-tha) 命名。
这种文化分布于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石制品分别发现于河谷旁高度不同的四级阶地的堆积物中。
没有动物化石共生。
这些阶地形成于交替出现的雨期和间雨期,与喜马拉雅山冰期序列对比,时代应属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
安雅辛文化的制品主要用硅质凝灰岩砾石和硅化木块作原料。
硅化木产自第三纪地层,密度、硬度、弹性和韧度等均与火石、凝灰岩接近。
但因受原来木纹结构的限制,只能沿着大致与年轮轴垂直的平面打击加工,从而限制了工具的类型。
安雅辛的石器有4个基本类型,即:单面修理的砍斫器;两面交互打击的砍斫器;将长而扁平的硅化木块的一端或两端单面修理成刃的“手锛”;和西方的手斧一样具有一个锐尖、但非两面而是单面加工的“原型手斧”。
上述工具主要用砾石或岩块打制,石片工具在安雅辛文化中不占重要地位。
芬诺伊文化
分布于泰国西部靠近缅甸的芬诺伊河流域。
石制品发现于比现代河面高出约20米的砾石层中。
原料为石英岩、砂岩等砾石。
用单面打击的方法将砾石的一边或一端修理成刃。
也有将扁平砾石的周边进行修理的。
石制品中包含一些石片,但经第二步加工的很少。
芬诺伊文化在技术上和安雅辛文化十分接近,但年代尚未能确定。
淡边文化
典型遗址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霹雳河流域的哥打淡边地方。
石制品出自高出海面约70米的河流堆积,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初期,是目前所知的东南亚地区较早的旧石器。
淡边文化石制品的原料,多为石英岩砾石,石英和角页岩的数量较少。
石制品多半有河水冲磨的痕迹和较厚的石锈。
石器包括用砾石打制的砍斫器、“啄掘器”和“原型手斧”,以及用石片加工的刮削器。
砍斫器分单面打制和两面打制的两种,单面的占大多数。
刮削器的修理工作比较粗糙,刃部常常是陡直的。
巴芝丹文化
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南部海岸的巴索卡河河谷,因典型遗址所在的小村庄而得名。
石制品大多数用硅质凝灰岩砾石、少数用硅质灰岩和硅化木砾石制成。
主要的工具为大石片或砾石打制的砍斫器,还有用石片加工成的“手锛”和“原型手斧”,以及用小石片制作的刮削器、钻具和雕刻器等。
过去认为巴芝丹文化不存在真正的手斧,但后来却发现不少,有些还打制得很精致,和西方的手斧几乎难以区别。
爪哇的中更新世堆积可归为两个大组:①下部的,即较早的普特詹甘层,含哲蒂斯动物群化石和莫佐克托人(Homo modjokertensis)等比较原始的直立人化石;②上部的,即较晚的卡布层,含特里尼尔动物群化石和比较进步的爪哇人(Jova man)化石。
据 钾-氩法断代,典型的爪哇人生活在距今约50万年。
巴芝丹的石制品没有和人类化石以及动物化石共生,而且在同一条河的三级不同高度的阶地上都有发现,所以它的时代未能确定。
根据地貌学研究,一般认为其时代相当于卡布层后期,即中更新世末期。
还有人认为这个文化一直延续到了晚更新世,即智人阶段的昂栋人(Ngandong man)生活的时代。
卡巴尔万文化和塔邦文化
两者均发现于菲律宾境内。
卡巴尔万文化分布在吕宋岛北部卡加延河流域。
石制品由石片和砾石工具组成。
原料多半为火成岩,也有一些硅质岩。
砾石工具尺寸较大,一般用 6~25厘米的砾石打制,有的重达 1.5公斤,类型有砍斫器和“原型手斧”等。
加工很简单,而且都是单面打击,手握部分常常保留原砾石面。
石片工具的尺寸通常较小,唯一的例外是一种刮削器,它的尺寸大、短粗、高背、平腹,与澳大利亚的马蹄形刮削器相似(见澳大利亚石器时代考古)。
卡巴尔万石制品出自含剑齿象等绝灭动物化石的河流堆积中,时代大约为中更新世后期。
塔邦文化分布于巴拉望岛西南海岸,这一带有一系列石灰岩洞穴,其中以用“塔邦”鸟命名的“塔邦洞”为最著名。
它高出海面约33.5米。
洞内发现有上千件石制品和许多鸟骨、蝙蝠骨和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炭屑、灰烬等用火证据。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文化层的年代从距今5万至9千年。
石制品全部用燧石作原料,其中绝大多数是有使用痕迹的石片,都是用直接打击法产生的。
经过修理的石片石器不到10%。
修理工作用石锤进行,使用陡直加工的方法。
工具一般是短粗的,类型以刮削器为主。
其中一种叫“库巴”或“驼背”的刮削器最具特色,它的器形和加工方法与澳大利亚的马蹄形刮削器明显一致,只是尺寸略小。
塔邦的石制品还包括少量用玄武岩砾石单面打制的砍斫器。
扎本埃地点
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南部。
石制品出自距瓦拉纳河40米高的阶地堆积,与一个含原齿象(Archidiskodon)侏儒种、大龟和猪(Celebochoerus)等绝灭动物在内的动物群共生,时代为晚更新世。
石制品采用玉髓、碧玉和其他硅质岩作原料。
石片一般不修理台面。
石器包括用短粗石片加工的尖状器和刮削器。
石制品在风格上和菲律宾、爪哇的同时期制品接近。
尼阿地点
位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是一个巨大的洞穴遗址。
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和一具晚期智人的头骨化石。
共生的动物群中有一种绝灭的穿山甲(Manis Palaeojavanica),其余多数是现生种。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距今 4万年。
尼阿地点的石器以单面加工的石英岩砾石砍斫器为其特色,石制品还包括一般不作修理的大、小石片。
人类占据这个洞穴的时间延续至距今5000年左右。
虽然从下至上各层都发现有石器,但它们在类型和技术上并无明显变化。
东南亚旧石器和亚洲本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文化上属于一个大的传统。
现有证据表明,生存在大陆上的早期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趁更新世出现过的几次低海面期的机会,不止一次地通过“陆桥”扩散到原先的海岛上去。
目前,这一地区的旧石器材料,虽然从早期到晚期都有,但是还很不完备,尤其是存在空白地区,不少遗址又缺乏有力的年代学证据,人类化石材料的发现也不平衡,除爪哇岛外,其他地区十分稀少。
因此,加强调查和发掘,仍然是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