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国三燕文化墓葬简介
三燕文化墓葬,位于朝阳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喇嘛洞村民组西山南坡上。
1993年至1998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其进行了五次发掘工作,总计清理墓葬435座。
其中三燕文化墓葬420座、青铜时代墓葬12座、辽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2座。
墓地以三燕文化墓葬最多、最重要。
墓葬依山势成排布列,最多一排40多座。
墓葬可分为土圹竖穴木椁墓和石椁墓两大类。
以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棺墓为主。
墓地出土了丰富的三燕文化遗物。
出土陶器、铁器、铜器、金银、玛瑙等装饰品总计约5000件(套)。
-
喇嘛洞墓地M266
-
酱釉羊尊
-
三燕文化墓葬出土步摇
-
喇嘛洞鞍桥包片
-
铜鎏金带具
墓葬年代为3世纪末到4世纪初,研究者认为墓地主体人群为夫余人。
墓葬形式和很多随葬器物均为以往所不见,展示了三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
头盔、铁甲、马具组成的甲骑具装,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实物。
大量铁制兵器和生产工具共存,表明三燕社会内部结构已由游牧向农耕转变。
马具金器等还可以看出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同类器物的强烈影响。
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发掘是东北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考古规模中最大的一次,对于研究三燕文化墓地的布局与葬制以及鲜卑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中铁马鞍具、成套铜鎏金镂孔带具、酱釉陶羊尊等首见于三燕文化墓葬,丰富了该文化的内涵。
出土的甲骑具装和马鞍桥均是少有的发现,对于研究北方地区骑马民族文化以及三燕文化对古代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墓地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