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代界壕遗迹简介
金代界壕遗迹(汉语拼音:jīn dài jiè háo yí jì),中国金代在北方边境兴建的防御工程遗迹。
又称壕堑、边堡。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少部分在蒙古国及俄罗斯境内。
金代五次大修界壕,历时半个多世纪,总长约7000余千米。
总体为东北、西南走向。
界壕是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挖掘的壕沟,一般宽5~6米,深2米。
在壕内侧堆土为长墙,长墙上还加筑马面和烽台。
部分区段有副壕和副墙。
沿界壕有戍卒居住的戍堡附建于主墙上,在界壕内侧每隔一定距离兴建官吏居住的边堡,在重要交通道口还修筑关隘。
所以又通称为界壕边堡。
界壕可分为南线和北线。
北线是金早期兴建,起自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南岸,向西穿过俄罗斯、蒙古国,止于肯特山南麓,全长700余千米。
南线是金后期兴建,东起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基镇嫩江右岸,西端止于武川县上庙沟南的大青山中,全长约6500千米。
在中段又分为内中外3条,还有一些支线,其中外线穿越蒙古国,其他各线均在内蒙古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