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延烽燧遗址简介
居延烽燧遗址(汉语拼音:jū yán fēng suì yí zhǐ),中国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管辖的边塞烽燧和塞墙遗址。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境内的额济纳河(弱水)流域。
绵延约250千米。
塞墙自东北走向西南,基宽2.5~2.8米,高3米,两侧用粗石板垒砌,中间填砾石。
此塞墙始建于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废弃于东汉末年。
在历史上曾起到卫护河西走廊畅通、保证汉与西域交通、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战略作用。
塞墙沿线遍置烽燧,烽燧以草苣点燃,夜间点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是汉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1930~193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这里曾获汉代木简1万多枚。
1972~1976年,发掘了甲渠候官遗址、甲渠塞第四燧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了解了当时烽燧建筑的情况,并获汉代木简2万多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