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魏洛阳太学遗址简介
汉魏洛阳太学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佃庄乡太学村,汉魏洛阳故城南郊。
据记载,太学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后几经扩建,至顺帝阳嘉元年(132年)而完备。
熹平四年(175年)灵帝诏令蔡邕等以隶体丹书儒家经本,刻石碑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称“熹平石经”或“一体石经”。
汉末太学毁于战乱。
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在旧址上重建。
正始年间又立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的石经28块,称“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西晋初年依汉魏之制兴太学,咸宁二年(276年)另立国子学。
东汉太学遗址的确切范围今仍难以确定。
1970年以后经多年勘探、试掘,曾在辟雍遗址东北方发现魏晋以降太学遗址。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0余米,南北宽220米。
其南曾出土熹平石经石残石150余块。
遗址内发现成排的长条形房址,排列整齐有序。
东汉皇家学府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