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店上层文化简介
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的晚期文化。
年代相当于公元前1000~前300年。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辽宁省朝阳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林西县大井遗址的数据,年代相当于商周之际;而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遗存,年代都比较晚。
在燕秦长城以南地带发现的遗存,都较燕秦所代表的战国时期的文明为早。
该文化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发现,当时称为赤峰第二期文化。
1960年在赤峰夏家店遗址发掘时,从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析出一些不同时代与文化的遗物。
为区别于以前的认识,另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
文化特征
该文化的陶器都是夹砂陶,质地疏松。
以泥条盘筑成肩、腹、空足等各部分,再捏合成器。
不见轮制痕迹。
器壁厚薄不匀,制作粗劣,常在接合处断裂。
陶器表面大都经过粗略刮磨,罕见纹饰。
烧制火候较低,多呈不均匀的红褐色。
随葬陶器的制作及形态与生活中实用器相同。
陶器种类有鼎、鬲、甗、豆、罐、钵等。
鼎腹多似钵形。
鬲、甗皆分裆,袋足下都附加圆锥状实足根。
鬲分直腹和鼓腹两种,上腹或口缘常有双环耳或把手。
甗的腰间有一匝附加堆纹。
豆足有高矮两种。
盆、鼎、罐的口沿和壁侧亦多见器耳和疣状把手。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其中炊器、容器发现较少,而工具、武器及饰物发现数量最多。
常见的工具和武器有刀、锥、斧、凿、镞、矛、短剑等。
锥、斧、凿的形状与北方其他文化中所见的铜工具略同,唯多见短柄一侧有齿的小刀,与松辽平原的铜刀形制接近。
铜斧形似石质锤斧,有銎管纳柄,銎管的一侧或两侧铸出斧刃。
短剑以身柄连铸的最多见。
剑柄和柄首常铸出动物形或饰几何形图案。
剑身有直刃,也有曲刃的。
青铜炊器与容器只见有鼎、鬲、豆、罐等器类,而且发现甚少,其形状与同类陶器几乎完全相同。
遗址中多次发现石质铸范。
铜器的发现数量与器类也较夏家店下层文化增多,表明这一文化的铸铜技术已广泛应用。
在该文化的墓葬中发现过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铜戈和鼎、簠、夌等礼器,表明这一文化与中原地区有密切的关系。
居住与埋葬
村落大多分布在临河两岸的高地。
居址有构筑在地面上的,也有半地穴的。
屋内地面上有烧火痕或灶坑。
屋外有深达2米的袋形窖穴,有的窖穴口部曾用石块垒砌,可能是用以贮藏物品的。
陡峭山坡的屋址近旁,常用自然石块垒砌一段矮坝,以整治成一条狭长的户外活动平地。
墓葬都在聚落近旁。
有墓圹排列较整齐的墓地,也有杂散在屋址之间的埋葬。
墓圹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
葬具有用石块围砌成的棺,也有木质的。
木质葬具周围也常用石块填塞固定。
大型墓曾在宁城南山根发现过两座,其中南山根第101号墓长3.8米,宽约2米,深2.4米。
墓内出有很多青铜工具、武器和容器。
还出有一组中原常见的青铜礼器,是迄今所知该文化中随葬品最丰富的。
一般成人墓多为单人葬,也有极少的异性合葬或同性合葬墓。
随葬品常为一件陶罐或陶钵,极少用鼎、鬲随葬,此外,女性往往以纺轮、针筒、铜锥、小刀随葬,也有以黑白两色珠子组成的项链及铃形、鸟形、双尾形和各式连珠形等铜饰物。
男性常佩带武器,多为骨镞与铜镞,短剑较少见。
生产及社会形态
该文化收割工具只见有半月形石刀,而不见适于掘土或松土的锄、铲等石质农具,表明其农业还是极简陋的。
牧畜有牛、羊、猪、狗和马。
从青铜马具和骨板上刻画的图像看,该文化中马既用于乘骑,也用于拉车。
南山根第101号墓中,除有该文化独特的青铜容器外,还有中原地区贵族常用的青铜礼器,表明夏家店上层文化在进入西拉木伦河以南时,社会中已出现了贵族首领。
在同一墓地中还埋葬有低于贵族首领又在一般氏族成员之上的武士。
他们埋葬时头戴铜盔,随葬戈、矛、短剑等,但无青铜容器和中原式的青铜礼器。
还有一部分人埋在住址边缘废弃的窖穴或屋址之中,没有一般氏族成员的待遇,一个单位之中3或4个个体枕藉在一起,性别与年龄各不相同,没有随葬品。
人骨鉴定结果表明,这种埋葬的死者与上述3种人在体质特征上并无种族类型的区别,可见夏家店上层文化社会的多种等级差别,是由同一族属中的人分化形成的。
这一文化亦行占卜术,其卜骨多选取骨密质较薄的动物肩胛骨,只要在一面施灼,即能在另一面显示裂痕,故无钻和凿的痕迹。
夏家店上层文化与西团山文化等同时代的青铜文化比较接近,与同时代的中原地区各诸侯国也有较密切的联系。
依分布地域和存在年代看,其族属与《史记》中记载的山戎、东胡大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