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西周铜器 菊江历史网

西周铜器 菊江历史网

西周铜器简介

西周铜器,西周时代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等,是周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各诸侯国的铜器多有发现。

西周铜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时期青铜冶铸技术日趋成熟,铜器种类和数量均有较大增长,有许多铸工精湛的艺术珍品传世,并且这时期的铜器多有长篇铭文,因此,西周铜器的研究对于说明西周社会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西周铜器的出土地点,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江西、湖南、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

周朝贵族大臣铸作的器物,在西周铜器中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王朝政治经济力量较强的一种反映。

诸侯国的器物,以姬姓、姜姓国的发现较多,如鲁国、卫国、燕国等,其他诸侯国的铜器数量较少。

边远地区的西周铜器,多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

一般说来,这种地区的礼乐器多受中原地区影响,有些是由中原传入的,有些则模仿中原器物的形制。

兵器、用器、工具等具有更多的地方色彩,如有特殊的器形或纹饰。

南方的西周铜器,比北方的更多地表现了地方特点,例如江苏、安徽的西周器物多用鸟形装饰和几何形花纹,四川的西周兵器多见三角形援的戈等。

发现和研究

西周铜器的发现和研究可追溯到汉代,如西汉张敞即对宣帝时美阳出土的尸臣鼎作过研究考释。

但大量发现和正式著录则始于北宋时代,《考古图》中著录的铜器就有不少的西周铜器。

清代以来,发现日多,研究者益众,以考察钟鼎彝器为主的金石学此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西周铜器。

近代考古学方法传入中国后,开始了对西周铜器的科学发掘和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的发掘日多,还发现了一批铜器窖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西周铜器,以此为基础,建立起西周铜器的编年和发展序列。

西周墓葬出土铜器较多的,可举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洛阳北窑墓地、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等。

其中北窑铜器器主为西周早期周东都的贵族大臣,堪为王室器物代表;宝鸡地近西周王畿,但所出铜器颇具地方特色;而琉璃河、白浮、辛村等地所出者则可视为诸侯国铜器的代表。

铜器窖藏方面,周原铜器窖藏出土铜器最多,也较重要。

其他重要铜器窖藏还有长安铜器窖藏、喀左铜器窖藏、四川彭县竹瓦街铜器窖藏等。

此外,各地博物馆编纂的青铜器图录,也都收集了不少西周时代的青铜器。

近代学者对这一时期铜器作综合研究,较早的有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和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前者着重铭文;后者兼及无铭器物,侧重于器形、分类及花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专著如陈梦家的《西周铜器断代》,容庚、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论》,郭宝钧的《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也都对西周时代的铜器进行了探讨。

唐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日本学者白川静的《金文通释》均以西周铜器为主,但内容偏于铭文。

此外,有关铜器的合金成分、铜矿的采冶、铜器铸造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了可喜的成果。

年代与分期

西周铜器一般分3期。

多数学者认为早期相当周武王至穆王时,中期相当共王至夷王,晚期相当厉王至幽王。

也有人将穆王划归中期,夷王划为晚期。

总的说来,西周早期铜器是商代铜器的继续和发展,周初器物虽出现若干新的因素,但很难在商周之际划出截然的界限。

西周早期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包括方鼎)、鬲、甗、傳、盂;酒器有觚、爵、角、斝、觥、觯、尊(包括动物形尊)、卣、方彝、罍、壶及陈器用的禁;水器有盘、盉等。

少见的还有乐器铙和用器铜镜。

鼎一般为直耳立于口沿之上,腹较浅,多柱足。

方座傳、四耳傳之类,商器中未见。

器物的铸造通用合范法,多较厚重。

纹饰崇尚繁缛,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的鸟纹、蚕纹、直纹、乳钉纹等。

不少器物有突起较高的扉棱和大角的兽首形附加装饰,到本期后半,鼎、尊、卣、方彝等器腹下部膨出,呈现所谓倾垂的特点。

兵器常见戈、戟、短剑等。

戈多为短胡。

戟为浑铸,又有上端作刀形的勾戟。

短剑多有鞘。

另外,还有不少异形兵器。

商代习见的弓形器,这时也有遗留。

在铭文方面,商代常见的几个字的族氏铭文,本期仍很流行。

同时,出现了长篇铭文,如小盂鼎有铭约390字。

字体多有明显的波磔。

总之,本期铜器器形制作凝重结实,花纹造型庄严典重,仍属青铜器的鼎盛阶段。

西周中期铜器有简朴的趋势。

早期常见的方鼎、觚、爵、角、斝、觯、觥、卣、方彝等,已减少甚至消失。

列鼎和编钟开始出现,簠(有学者认为是瑚)、酥、匜等新器种出现于本期之末。

器形也有明显变化,鼎的柱足逐渐向蹄足过渡,鼎腹呈长方扁形。

有盖傳渐多。

援末作三角形的戈开始出现。

花纹方面,带状的花纹增多,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变形夔纹,瓦纹开始盛行。

族氏铭文已罕见,长篇铭文更多,内容多格式化。

字体波磔渐少,较早的书写谨饬,较晚的趋于疏散。

此时期铜器有明显的过渡性的特点。

西周晚期铜器以简朴为主,在铸造上也有粗陋苟简的迹象。

常见的炊器有鼎、鬲、傳;酒器有尊、罍等;水器有盘、匜等。

新器种有浅盘的铺(有学者认为是簠)等。

列鼎、编钟件数加多。

兵器流行中胡、援末三角形的戈。

器形方面,鼎足几乎都为马蹄形足,傳多鼓腹有盖,有的在圈足下另加三足。

纹饰方面,夔纹、鸟纹绝迹,最常见的纹饰是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瓦纹等。

铭文多长篇,如毛公鼎长 497字,是已知铜器中最长的一篇铭文。

由于铭文长,有的鼎、傳、酥、匜、钟往往盖、器连铭或数器连铭。

行款排列较整齐,字体没有波磔,笔划起迄粗细如一。

铭文

西周铜器多铭文,且多长篇。

有些铜器可据铭文内容推定属于某王而成为标准器。

如武王时的利傳、大豐傳,成王时的狸方鼎,康王时的盂鼎,昭王时的过伯傳等,共王时的史墙盘、师虷鼎,厉王时的㝬钟(一称宗周钟)、㝬傳,宣王时的兮甲盘、驹父酥等。

其他还有一些铜器,学术界对其年代尚有不同意见。

许多西周铜器铭文,不仅对古文字研究,而且对当时历史的探索有珍贵价值。

有关西周重大历史事件的铭文数量很多,记载武王伐商的有利傳,记载周公东征的有小臣单觯、狸方鼎,关于兴建成周有何尊,关于分封诸侯有 司徒氞傳、 宜侯夨傳,概述 西周前期史事的有 史墙盘,关于厉王时国人暴动的有狸酥,关于宣王“中兴”的有 毛公鼎、兮甲盘,等等。

有关当时社会经济的铭文也很多,例如涉及土地制度的有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大傳、格伯傳、 散氏盘等多器。

此外有大盂鼎及令傳中所记的“人鬲”,曶鼎中的奴隶交易等。

曶鼎同时是有关 西周法律制度的重要资料。

有关法律的铭文,还有鿠匜、縅 从鼎等器。

其中鿠匜详记诉讼、判决、刑罚等事,对了解 西周法律制度尤有价值。

还有许多铭文记述战事事迹。

从铭文看, 西周早期王朝征伐的方国主要是东夷、鬼方、荆楚。

记伐东夷的 铜器,有小臣 傳、班傳等;记伐鬼方的,有小盂鼎;记伐楚的有令傳等。

到 西周中晚期,王朝的敌人主要是淮夷和鼢狁。

记与淮夷战争的有螢傳、敔傳、翏生酥、师㝨傳等;记与鼢狁战争的有多友鼎、 虢季子白盘等。

西周铜器铭文还有一大部分记述册命,详载器主进见周王,受封官职,并得到赏赐的经过。

典型的例子可举颂鼎和膳夫山鼎。

由册命铭文,不仅可以了解当时封赏的礼仪,而且可以探讨西周官制以及通过舆服反映出来的等级制度。

不少西周铜器铭文记有铸器或有关事件的时间。

最完整的形式包括年、月、月相、日4项,据统计已见近60例。

所谓月相,常见有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4种,罕见的还有既吉1种。

月相的使用始于周初,春秋时仅有个别实例,所以可以认为月相是西周铭文的一种特征。

利用这种完整形式的记时铭文推算西周历朔,再由此估定西周各王的在位年数,以确定铜器的绝对年代。

这一工作已有好多学者尝试过,但学者间对于月相的解释彼此不同,有的认为月相是指月中的固定日子;有的主张月相是将一月划分为 4个部分。

因为有种种理解上的歧异,从历朔推定铜器绝对年代的研究,目前虽已有一些重要成果,仍未得出公认的结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6113.html

克鼎 菊江历史网

司母戊方鼎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