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战国长城 菊江历史网

战国长城 菊江历史网

战国长城简介

战国长城,战国时期楚、齐、燕、赵、中山、魏、秦为防御邻国进攻和东胡、匈奴侵扰而修筑的军事设施。

防御邻国的内地长城在春秋时即有修筑,但广泛修筑长城则是在战国中期以后。

燕、赵、秦为防御东胡、匈奴等族,筑有燕北长城、赵北长城和秦的西部长城。

燕的北长城东端在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博川一带,秦长城的西端在临洮(今甘肃岷县)。

秦统一六国后,沿燕、赵、秦的外长城之旧修筑长城,总长达5000多公里,世称万里长城。

1938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发现临洮一带的秦长城遗迹;1955年秋和1959年春,当时的黄河水库考古队在陕西华阴县和大荔县勘察和试掘了魏的西长城;70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系统勘察了黄河中游的战国至秦代的长城遣迹;宁夏、内蒙古、河北等省、区的考古单位都对本地的战国长城进行了系统的考察。

修筑背景及营建状况

战国时代,列国军队数量远比过去增加,步兵和骑兵代替了从前的车战,战争规模扩大。

各国为防备邻国的突然进攻,纷纷修筑长城。

这种军事防御工程,是从修筑堤防的工程技术发展来的。

楚的方城,就是利用山岭高地再连接河流堤防而形成的,故或称“连堤”。

秦的堑洛长城即是扩建北洛水的堤防。

齐长城、魏的西长城、赵的南长城,也都是连接和扩建堤防而成。

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燕将秦开破东胡;秦昭王时灭义渠戎,均在其地修筑北拒游牧部落的外长城。

这些长城有的土筑,有的石砌,有的则土石兼用。

凡遇山岭陡峭处,往往依天险为屏障而不筑墙。

在许多地段,沿线修有亭、障和烽燧。

亭、障一般在长城内侧。

战国长城遗迹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战国长城遗迹有:①秦简公七年(前408)为防御魏国修筑的堑洛长城。

自陕西华阴县城以东的华山脚下起,北越渭河,主要沿北洛河西岸至白水县境的黄龙山麓。

但今只发现华阴庙东的一小段夯土城垣。

②秦惠王后元元年(前324)为防御赵国而沿北洛河中游修筑的上郡塞长城。

现在陕西富平县西南2公里处的监军台一带,见有长750米左右的一段夯土残垣。

③秦昭襄王时为防御匈奴所筑的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之地的长城,由甘肃的岷县沿洮河而经临洮、宁夏的固原、甘肃的环县至陕西的志丹和安塞后,一支经绥德达榆林,一支经靖边而北折东行至榆林、神木,达内蒙古自治区的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

迄今已在甘肃临洮、渭源、环县和华池两县间,宁夏固原、陕西定边和吴旗两县间,内蒙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交界处发现一些夯土墙垣。

④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后所筑北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蔚县),经雁北抵内蒙古傍阴山南麓至高阙(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的狼山石兰计山口)。

今于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之北发现石筑长城;在呼和浩特市北郊的阴山南麓见有土筑长城,一直延续到包头市一带。

⑤燕南长城,由河北易县西南当时的长城门起,穿北易水而沿南易水和大清河走向东南。

今在徐水县西太行山下找到沿瀑河东行至安新县的一段夯土残垣,宽4~6米,高2~4米。

此即燕和中山的分界线。

⑥燕北长城,为燕昭王时防御东胡而筑。

其西端已在河北围场县的边墙村一带发现;其西和西南的丰宁、沽源、张北和赤城县间的“二道边”,也可能是燕的北长城。

向东,则在内蒙古赤峰市以南,从喀喇沁旗姜子湾子村经赤峰县、建平县而至敖汉旗的王家营子东山,发现了断续约300余公里的长城遗迹。

有的是石筑,一般宽2~3米;有的是夯土;有的是山坡下土筑,山岗上石筑;有的则利用天然陡壁稍砌石块而成。

魏西长城的发掘

魏惠王十九年(前352)为防御秦国而筑的西长城,自陕西华阴县城以西的华山南麓,向北穿过渭河,沿洛河东岸,经大荔、澄城、合阳至韩城的黄河岸。

在华阴境内的地面遗迹有12处,县城西南党家伙的一段残垣,现在还高出地面18米。

县城西南的洪崖村和正西的西关堡两处遗迹,经小规模发掘解剖可知,都是从生土上直接筑起的夯土墙,基宽12~18米,上部稍窄。

夯层厚5~13厘米,圆夯窝,皆先筑中心部分,然后两边加宽,分 3次筑成,有夹棍眼,可知与许多战国古城的城墙一样,也是版筑而成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6177.html

郑韩故城遗址 菊江历史网

邯郸赵城遗址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