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川石钟山石窟简介
剑川石钟山石窟,中国南方地区南诏、大理时期的石窟。
位于云南省剑川县西南沙溪的石钟山。
住在沙溪一带的白族人,称石钟山为“湾信子”,意即中山。
石窟始凿于南诏国王劝丰祐时代,终于段氏大理国中期,为相沿近300年之久的古代白族人民的石窟艺术。
石窟分散在沙登村、石钟寺和狮子关3处,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登村石刻
沙登村古名沙退,古道两旁的山石上有石刻4处,分别雕出弥勒佛、阿弥陀佛、天王及塔,其中塔仅有轮廓,尚未竣工。
在第1地点有题记11行、54字,刻于南诏十世国王、昭成王劝丰祐天启十一年,亦即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沙登村后的佛龛浅而无饰,佛旁无菩萨或弟子像。
佛头都是螺状高髻,面部圆满,具有盛唐风格。
石钟寺石刻
有8窟。
第1、第2窟均雕南诏王者像。
王者和侍从的冠服是研究南诏服饰制度的珍贵材料。
第3~第7窟分别雕释迦佛、菩萨、阿难、迦叶及罗汉等造像,其中以第6窟最大,长11.64米,雕有释迦、弟子、八大明王、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
第8窟雕像已残。
8个窟中各存墨书或刻出的题记,年代最早的为大理国段智兴盛德四年,即南宋淳熙六年(1179)。
此后有元至元、至正、宣光,明永乐、永历年间的题记。
第5与第7窟外面,还有两处藏文题记。
石钟寺雕像的时代,第3、第4窟是和沙登村同期的。
第6窟佛像下雕出须弥座,两侧雕二弟子立像、八大明王及二天王,第7窟菩萨头戴宝冠,它们的雕造年代当晚于沙登村。
至于王者和后妃雕像,在技法与风格上均与第7窟相同,应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狮子关石刻
共有3处。
其一是1951年发现的石窟,窟中雕王者与后妃像。
像后屏障绘出红、绿色的帐幔。
王者衣涂黄色,后妃着绿衣。
屏障上部两侧,分别雕出日、月,日中墨绘一乌,月中墨绘桂树,均未开雕。
二像正中有题榜。
其二是刻在狮子关峭壁上的人像,俗称“酒醉鬼像”。
其三是雕在从狮子关去石钟寺路旁巨石上的“波斯国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