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简介
响堂山石窟(汉语拼音:xiǎng táng shān shí kū),中国佛教石窟。
位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响堂山(鼓山)之腰。
分南响堂(今存7窟)、北响堂(今存8窟)、小响堂(又称水浴寺,今存2窟)3处,造像总计约4000余尊。
石窟始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时,以后隋、唐乃至宋、明都有增凿,但主要窟像均为北齐时雕造。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山洞窟深邃,山上的石头石质坚实细腻,对之拂袖就能发出铿锵之声,故而得名“响堂山”。
该石窟在20世纪初被严重破坏,许多精品散失海外。
北齐石窟多为方形平面,平顶,分中心塔柱式和三壁开龛式两种。
窟前多雕建成带有檐柱的前廊,并刻出仿砖木结构的檐瓦、椽、枋、斗栱,在檐柱间有的凿有内雕天王、力士等像的大龛。
在前廊上部崖面上,又浮雕出覆钵式塔顶,并有忍冬及火焰宝珠等组成的塔刹,形成独特的塔形窟,为其他石窟所少见。
塔形窟以北响堂第七窟规模最大,布局计划周密,前壁的礼佛行列与后壁排列的华丽塔状龛,铺陈极为富丽,气氛热烈。
三面开龛的以南响堂第七窟为代表,两侧龛柱间开有立龛,内雕力士像;窟内三面开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周雕山华蕉叶、垂幔等,藻井刻有飞天伎乐及宝珠等,颇为精美。
响堂山北齐石窟的雕塑造型风格,已由北魏晚期的过分瘦削转向圆润宽肥。
浮雕装饰图案中的莲瓣和忍冬的瓣形也趋于宽肥,显示了同样的时代风格。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矿区和村东,北鼓山西腰,现存石窟9座,大小佛像72尊,其中南、中、北三大窟为北齐王朝开凿。
三窟中以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
该窟进深11.8米,宽13米,高11.4米,置塔形柱三面开凿一大龛,正面龛内一佛两菩萨,正尊坐佛连座通高5米,佛背光浮雕塑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期间,生动活泼。
塔柱上窟壁共凿26个列龛,列龛由弓形楣梁、垂幔、龛柱、覆钵等组成,雕刻细致,钵顶雕塑华丽的大型火焰宝珠,窟的整体部局,装饰,显示北齐时期的高超雕刻艺术。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彭城滏阳河源头北侧山腰, 现存七窟,均凿于北齐, 大小造像3588尊,其中千佛洞最为华丽, 窟外整体外观为覆钵塔形。
窟前设四柱三开间前廊的仿木结构建筑,其斗拱窟檐以上凿大形覆钵, 钵中央雕展翅欲飞的金翅鸟,上雕宝珠,钵两端饰卷云状山花蕉叶, 这一保存完整华丽的装饰,十分罕见。
窟内进深3.6米,宽3.9米,高3.7米。
前壁满雕塑千佛, 其它三壁又凿一大龛,内均一佛二弟子两菩萨。
壁上部也各雕千佛,下设基坛,窟顶微隆, 雕莲花和八尊伎乐天, 形象生动形象美观,堪称时代佳作。
石窟附近有古塔,靠山阁楼,寺院殿宇等附属建筑群。
另有称作’小响堂’的水浴寺石窟,位于北鼓山东麓, 与北响堂隔天宫峰东西相立。
现存东西两座石崖, 两处摩崖造像,两座北宋经幢, 水浴寺的前殿等。
响堂山石窟,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可与三大石窟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