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江图碑简介
平江图碑,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朋重整坊市后所刻的平江府城平面图碑。
原存苏州府文庙,后藏苏州市博物馆。
它是现存最古的苏州城图,也是流传下来的宋代城市图中最详密的一幅。
因该碑中部模糊不清,1917年曾被深刻过。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高2.76米,宽1.415米,平江图边框高2.03米,宽1.39米,顶上正中有碑额“平江图”三字。
四边分题东、西、南、北四字,以北为上。
据图,宋时平江有外城、子城两重城墙。
外城呈南北长的矩形,城内外均有壕,北、南、西三面各一城门,东面二门。
每门均水门、陆门并列,除南门外均无城楼。
各城门均不相对,无穿城直街。
街道均取南北或东西正方向,呈丁字或十字相交。
北半部为居住区,采取街南北向与巷东西向的布置。
街巷多与河并行,组成水陆交通网。
街之河多居中,路在两旁;巷之河在南,路在河北,故住宅多面街背河。
城的南半部官署、学校、寺观较多。
全城共有357座桥,65座跨街而建的牌坊。
图不是按比例绘制的。
子城在城内中部,内为府衙,仅南、西两面有城门。
南门以内于轴线上建府衙,前设厅,后为王字形平面的宅堂。
两侧为府属各厅。
苏州在唐时为东南大城市,建有60里坊,390座桥,以都市繁华、河网纵横著称。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军夷平坊市。
绍兴以后陆续修复。
此图所反映的是新经李寿朋整修后的情况。
城北居住区小巷横列,除有河道外,与元、明北京的胡同极相似,跨街建坊也与明清城市相同。
因此,它是研究里坊制度废除后宋代城市规划新发展的重要史料之一,图中所示的子城府衙也是了解宋代衙城形制的珍贵史料。
图中的玄妙观三清殿、报恩寺塔、罗汉院双塔、瑞光塔等至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