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善遗址 菊江历史网

阿善遗址简介

阿善遗址,因1980~1981年发掘于包头市东郊阿善地区而得名。

该遗址的新石器堆积分为3期,自成系列,同时又部分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目前发现的阿善一期遗存遗物较少。

石器仅见打制的砍砸器、石球和磨盘、磨棒等。

陶器手制,多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纹饰有绳纹、弦纹并有宽带纹彩陶,器形有直口圜底钵、盆、罐、双唇小口瓶。

同类遗存在清水河县岔河口、白泥窑子、台子梁,准格尔旗窑子梁,呼和浩特市二十家子等地均有发现。

也有人称为仰韶文化或仰韶文化岔河口类型。

阿善二期遗存有房址和窖穴。

房址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室内中间有圆形灶坑,有的还在灶坑后侧居住面上用土坎围筑一个方形地面灶,有门道以供出入。

窑穴多为圆角方形。

生产工具主要有磨制的长方形或弧背形穿孔石刀、打制的石铲、双侧带缺口石刀、石磨盘、石磨棒,还有双侧带缺口陶刀,以及镞等细石器工具。

陶器多褐色陶,均为手制。

夹砂陶主要拍饰绳纹和篮纹,泥质的则有彩陶。

器形有折腹钵、小口双耳瓮、直腹罐、敛口侈沿罐。

同类遗存在托克托县海生不浪、清水河县白泥窑子、准格尔旗柳青塔等地也有发现。

也有人称之为仰韶文化或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

阿善三期遗存,除有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外,新出现了地面砌石墙的房址。

有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几种,灶坑也用石块围砌,门多朝南,设有门坎和台阶。

值得注意的是,在居住区的周围,依地势修筑起了石围墙,使用交错叠压的方法砌石,墙厚1~1.2米,有的地段高尚存 1.7米。

这种石砌围墙的防御性设施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石砌防御性措施。

生产工具主要有磨制厚体石斧、穿孔石铲、骨铲、长方形单孔或双孔石刀、两侧打缺口石刀、单孔陶刀、石磨盘、石磨棒、陶网坠、镶嵌石刃的骨刀柄、亞字形骨器,以及镞等细石器。

陶器手制,以灰陶为多,黑陶次之。

纹饰多为篮纹和连点刺纹,也有少量的方格纹、附加堆纹,并偶见彩绘陶。

主要器形有折腹钵、盆、豆、敛口双耳瓮、单耳罐、卷沿罐等。

同类遗存在准格尔旗石佛塔、敖包沟,清水河县白泥窑子和包头市转龙藏均有发现,曾归属于“细石器文化”,今也有直称之为龙山文化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6473.html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菊江历史网

秦汉考古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