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若遗址简介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城东南约12千米处的卡若村西,东靠澜沧江,南临卡若水。
卡若遗址距今约四、五千年,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卡若遗址于1977年发现,面积约1万平方米。
东部破坏严重,现残存已不足5000平方米。
有关部门于1978年和1979年对卡若遗址进行两次规模较大的发掘,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
卡若遗址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
遗址面积大,保存好,遗迹较丰富。
遗址的发掘出土,在西藏的历史和考古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大量的出土文物为研究西藏高原原始时代的建筑布局及其生产生活概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1996年11月,卡若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卡若遗址共发现房屋遗址28座。
根据房基剖面形状的不同,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营建式等类型。
半地穴式房屋又分为石墙、圜底和平底三种。
石墙房屋有方形、长方形两种,面积25.5-32平方米。
石墙垒砌在半地穴四壁内,四壁略向外倾,残墙略高出穴口,穴底中央分布有8-10个粗大的柱洞。
圜底房屋面积一般为十余平方米,最大的一座25平方米。
营建时,先在圜底铺垫10厘米厚的黑灰土作为地基,然后横铺一层排列紧密的原木,最后涂以草拌泥,抹到房基边缘。
平底房屋面积一般十余平方米。
营建时,先用黄土或红烧土掺细砂铺出地基,然后涂抹草拌泥。
地面营建房屋也有方形和长方形之分,最大的一座面积近70平方米。
墙壁用草拌泥砌成,房顶先铺排椽木,然后涂抹粘土,且墙壁和房顶的内面均经过烧烤。
遗址出土各类石器7000余件。
石器以大型打制器为主,其原料主要为细砂岩和石英岩。
石器种类繁多,包含有铲、斧、锄、犁、钻以及切割器、刻刮器、研磨器、尖状器、敲砸器、茅、镞等。
遗址出土陶片2万余片,均为夹砂陶。
器种大多为小平底的盆、钵、罐,表面经过打磨。
陶色有红、黄、灰、黑四种,纹饰以刻划纹为主,也有绳纹、压印纹、抹刷纹和彩绘。
图案主要为三角折线,另有平行线、方格、菱形等。
遗址出土骨器300余件。
骨器主要为生产工具,少数为装饰品,包括针、斧、刀梗、簪、璜、珠、片饰、项饰、牌饰、贝饰等。
此外,卡若遗址还发现有大量炭化粟米谷物,以及猪、羚、狍等十几种动物的骨骼化石。
出土文物反映出当时农业和狩猎业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