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瓦当 菊江历史网

瓦当 菊江历史网

瓦当简介

瓦当

瓦当(汉语拼音:wǎ dāng),建筑物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

流行于中国、日本及朝鲜等地区。

最初为半圆形,后演变为圆形。

常带有花纹,有的上面还刻有文字。

在中国始见于西周晚期,陕西扶风县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中,发现印有饰重环纹的半瓦当。

到战国时期出现圆瓦当,各地瓦当的花纹各有特色,有树纹、云纹、山字形纹等。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云纹瓦当,南北朝时期因受佛教影响,出现忍冬纹和莲花纹瓦当,隋唐时期多见莲花纹瓦当。

宋代以后盛行兽面瓦当。

明清的宫殿建筑上则有蟠龙纹瓦当。

西汉时期瓦当上的文字有篆书、隶书、鸟虫篆等字体,常见文字有“常乐未央”等吉祥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瓦当上的字体介于隶书、楷书之间,十六国瓦当文字有“大赵万岁”、“长山常贵”等,北魏时则多见“万岁富贵”字样。

到隋唐时期,文字瓦当基本绝迹。

因不同时期瓦当上的花纹、文字不同,故瓦当是考古学中进行断代的一种标准物。

同时瓦当也是了解古代手工业、建筑、雕刻、书法的重要资料。

西周至战国的瓦当

陕西扶风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曾发现很多不同形式的板瓦和筒瓦,还有纹饰与铜器重环纹相象的半瓦当。

战国的半瓦当可分素面和带花纹或文字者两大类,各地所出花纹瓦当各具特色:燕多为饕餮纹;齐以树形纹为主,还有一种带文字;周也以饕餮纹为多,但已简化,仅突出饕餮的双目,以后渐转为卷云纹;秦有山形文、树纹和云纹,和关东六国的颇为相象。

秦汉瓦当

战国晚期出现了圆瓦当。

在陕西凤翔曾出土过一些鹿纹、鸟纹的圆瓦当,在临潼秦始皇陵一带所出的圆瓦当多为云纹或葵花纹。

西汉时圆瓦当以卷云纹为最常见。

一般都用十字形双线栏格把瓦面分为四部分,中心有一圆纽。

动物花纹极少。

带文字的瓦当常见的有“万岁”、“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吉祥语。

还有是宫室、官署专用的瓦当,如兰池、骀荡、黄山宫的瓦上都有兰池等字样。

官署、陵寝、仓、关也都有专用的瓦当。

西汉文字瓦当,最少者仅1字,最多者约10字左右。

文字书体以篆书为主,隶书较少,也有鸟虫篆。

秦、西汉时圆瓦当直径一般都在13~20厘米左右,也有极大者,如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夔纹瓦当和洛阳所出的西汉初年的云纹瓦当,直径达60多厘米。

西汉时仍有云纹或带字的半瓦当。

东汉时带字瓦当较西汉时少,一般为云纹圆瓦当。

魏晋南北朝瓦当

魏晋时圆瓦当也以云纹为主。

西晋云纹瓦当的特征,是在云纹以外有一圈锯齿纹。

文字瓦当大为减少。

从十六国到北朝,瓦当的云纹趋于简化,当面画成9个格,文字的读法顺序为上下右左或上下左右,和汉代旋读法不同。

十六国的瓦当有“大赵万岁”、“长山常贵”等,北魏的以“万岁富贵”为多。

书体介于楷隶之间。

在吉林高句丽遗址中,也发现不少属于北朝时期的瓦当,其图案为变形云纹或忍冬纹。

有的瓦当边缘上,有模印的小字一圈,长达20余字,文中除纪年、月、日外,还有“保子宜孙”之类的话。

南北朝时因受佛教的影响,瓦当花纹中出现忍冬纹和莲花纹,并出现兽面瓦当。

隋唐瓦当

从隋唐到五代,以及北宋早期,莲花纹成为瓦当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

早期的莲花瓣突起,而且是双瓣;晚期渐低平,多为单瓣;到五代和宋初,莲瓣纹变成长条状,和菊花颇为相似。

唐代莲花瓦当除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现外,在新疆的一些地方和云南南诏的遗址中也有出土。

文字瓦当到隋唐时期已绝迹,只有“长安宝庆寺”一种。

宋至明清瓦当

从宋代开始,兽面瓦当渐渐取代了莲花瓦当,并传播到北方的契丹、女真和西夏,延续到元明清。

早期的兽面较突出,宋、元时期的兽面上鬣髦甚多,纹理也较繁复。

明、清时宫殿建筑上用蟠龙纹瓦当。

由于瓦当上有文字,所以很早以来就成为金石学家搜寻和研究的对象。

秦、汉瓦当见于著录者甚多,如在《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等书,把有字的瓦当和碑刻等列在一起。

还出现不少的专著,如朱枫的《秦汉瓦当图记》,毕沅的《秦汉瓦当图》,程敦的《秦汉瓦当文字》,罗振玉的《秦汉瓦当文字》。

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获得了大量的从东周到宋元的瓦当材料。

其中相当多的是花纹或文字瓦当,这批遗物是研究历代手工业、书法、雕塑艺术、建筑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此外,瓦当又是考古工作中判断遗址、墓葬年代的一种重要依据。

参见

  • 中国百科
  • 中华文化
  • 中华文化(目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6869.html

玻璃器 菊江历史网

中国古代钱币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