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旧石器时代 菊江历史网

旧石器时代 菊江历史网

旧石器时代简介

旧石器时代(汉语拼音:jiù shí qì shí dài),(英语:Paleolithic Period),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是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

属于石器时代的早期,在世界范围内约开始于250多万年前,终止于距今1万年前后。

其后接续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

相应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晚期和整个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涵盖了99%以上的人类历史。

这一时代的大部分时期,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旷野为家或借洞穴栖身,以松散的社会群体为单位,过着迁徙和流动的生活。

这一阶段的晚期,一些人类群体开始向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转变。

“旧石器时代”一词是由英国自然学家J.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界定和使用的,用来与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相对应。

随后法国学者E.拉德特和G.de莫尔蒂耶等将西欧的旧石器时代划分为若干时期。

1877年美国人类学家L.H.摩尔根将整个旧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在整个旧石器时代,全球环境不断改变,主要表现为冰期与间冰期的冷、暖交替。

距今240万年以来北半球曾数次发育大冰盖;在距今73万年内世界上曾出现8次冰川旋回,即8次冰期和8次间冰期。

随着气候的波动变化,动物群和植物带也相应地推移和变化。

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人类的起源、进化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类体质出现适应性演化,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不断创造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进步的人类文化。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早期

迄今所知最早的打制石器,出土于260万~250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亚的戈纳遗址。

从那时起到20万年前,人类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地质时代的上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晚期。

非洲因出土最古老和相连续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而被认为最可能是人类的诞生地和文化发展的摇篮。

这一地区最早的石器文化是奥杜韦文化,特点是石器加工粗糙,形制简单,功能分化不明显。

在约170万~150万年前出现阿舍利文化,工具演变为较规则精致的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

距今40万年前后,出现以预制石核为特点的勒瓦娄哇技术。

另一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中心是东亚地区。

在中国的安徽繁昌和重庆巫山等遗址发现人类化石和打制石器,年代被认为接近甚至超过200万年前。

在河北泥河湾、云南元谋、陕西蓝田、湖北建始和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处,出土了距今180万~100万年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存。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后一阶段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进一步增加,发现了北京周口店、辽宁金牛山、南京汤山、湖北郧县、安徽和县,及缅甸的安雅特、巴基斯坦的索安等遗址。

这些遗址出土的石器遗存常被冠以“砍砸器传统”或“石核–石片石器传统”之名,主要石制品为石核、石片和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

在中国的百色盆地和印巴次大陆的少数遗址则出土了手斧等具有阿舍利文化特点的石制品。

在西亚和欧洲地区,以色列的犹贝迪亚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40万年的石器,在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和石器,年代为距今180万~160万年。

总体来说,西亚和欧洲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十分零散。

到距今50万年左右,这些地区出现阿舍利文化,手斧和其他两面器成为标志性工具。

但在英格兰发现的以克拉克当文化为代表的旧石器遗存,却主要由石片石器和石核砍砸器构成,与东亚的旧石器文化有相似性。

在大约40万年前,西欧的一些遗址出现勒瓦娄哇技术的成分。

整体来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

但人类在此阶段还取得其他成就。

在坦桑尼亚的湃倪尼遗址出土了距今150万年的石质手斧,上面粘有金合欢树的木屑,有可能是人类制造木器的最早证据。

在德国舍宁根遗址出土了3件木标枪,表明至少在40万前人类的木器制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发明是用火。

在南非的斯瓦特克朗洞穴和肯尼亚的切苏旺加遗址,曾发现距今150万~100万年的人类用火遗迹;法国的莱斯卡尔洞穴,出土了距今70万年的用火遗迹;北京的周口店洞穴,有距今60万~50万年的厚层的用火灰烬。

虽然对其中一些遗址的人工用火证据尚存在疑问,但学术界公认人类在很早的时期就懂得用火,并以此驱赶猛兽,温暖住处,辅助狩猎和加工食物。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分布的范围有限,局限于非洲、西南欧洲和西亚、东亚等少数地区。

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栖身于旷野或洞穴。

关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创造者,非洲的奥杜韦文化被推断为由能人所创造。

除此之外主要还有直立人,包括印尼的爪哇猿人,中国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德国的海德堡人等。

在后期可能还有早期智人。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中期

在距今20万~4万年期间,人类史前文化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地质时代的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

此时非洲、西亚、西欧的代表性石器文化为莫斯特文化。

它广泛使用勒瓦娄哇技术生产形制规则的石片,并用石片加工成各种刮削器、凹缺器和尖状器。

此时区域性文化特色增强,出现北非尼罗河流域的纽比亚莫斯特文化、阿替林文化,西欧的阿舍利传统莫斯特文化、典型莫斯特文化、凹缺器莫斯特文化和魁纳莫斯特文化,以及西亚的塔布恩文化等。

在欧亚大陆东部,尤其是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基本上继承了早期的技术和传统,用砾石、石核和石片加工的刮削器、砍砸器和尖状器是代表性石器,主要遗址分布在中国,包括陕西大荔遗址,山西丁村遗址和许家窑遗址,北京周口店第15地点等。

东南亚地区虽有发现,但材料零碎。

在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的一些遗址,出土了具有阿舍利–莫斯特风格的石器和勒瓦娄哇技术产品,表明此地区史前文化与其南邻具有不同的发展路径。

旧石器时代中期在石器技术方面有了进步。

例如,在非洲和西欧预制石核技术广泛应用,软锤技术出现,石叶技术开始萌芽;石器类型也更丰富,分工更明确。

但总体上与早期相比仍有很大的延续性,缺乏突变。

此时人类对木器的使用更普遍,在西亚、西欧和非洲的一些遗址发现了木投枪。

有的与哺乳动物骨骼共生,表明它们应是狩猎工具。

艺术品开始出现。

中国三峡地区的奉节县兴隆洞出土了带有人工刻划图案的剑齿象门齿;法国的拉魁纳遗址出土了穿孔的兽牙;比利时的斯卡林遗址发现带有刻槽的熊牙;法国的拉魁纳遗址、拉费拉西遗址,保加利亚的白绰卡若洞穴和乌克兰的莫洛多瓦遗址都出土了带有刻纹的兽骨;匈牙利的塔塔地区出土了被磨成卵圆形并涂上赭石色的猛犸象臼齿齿板;南非的克卢姆波斯洞穴出土了刻划几何纹的赭石等。

不过,对上述发现是否是艺术品尚有争议。

这一阶段的人类,尤其是尼安德特人已开始挖穴埋葬死者。

尼安德特人的墓葬发现于比利时的斯派洞穴、法国西南部的拉费拉西等遗址、意大利的奇尔切奥山地、乌兹别克斯坦的泰希克-塔什遗址、以色列的塔布恩和克巴拉洞穴、伊拉克的沙尼达尔洞穴等。

其中拉费拉西遗址和沙尼达尔遗址为多人埋葬墓地。

在沙尼达尔墓葬一具尸骨的头部发现大量孢子花粉,推测是在埋葬时有意放置了野花。

而奇尔切奥山地的墓葬则在底部用石头围成一圈,顶部用碎石封盖。

一些死者随葬有石质工具和动物遗骸。

这些为探讨当时的社会关系和宗教意识萌芽提供了珍贵资料。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为早期智人,包括非洲的断山人,欧洲西部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法国的莫斯特人,印尼的昂栋人,中国的大荔人、马坝人等。

这些人类已占据和开发了除西伯利亚东北部、美洲、大洋洲和极地地带以外的广大地区。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4万~1万年间人类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地质时代的晚更新世晚期。

此时人类的生产技术、艺术创作、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石器制作技术发生飞跃:能用直接打击法、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生产长石片和细石叶,并以此为毛坯制造石器;广泛生产和使用包括弓箭在内的复合工具;石器类型变得丰富多样,制作更精细,形态更美观,用途更分化,地区差异更明显,技术与文化传统的更替更迅速。

这一时期石器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在西欧表现得最清楚,发展出奥瑞纳文化、格拉韦特文化、梭鲁特文化和马格德林文化等前后相继的石器文化传统。

其他地区的文化序列往往与之进行对比。

非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的一项重要成就是细石叶技术的发明。

这种石叶从经过精细修理的石核上剥离下来,细小而规则,用来制作复合工具,它们最早发现于南部非洲莱索托的塞洪洪遗址,年代距今4万多年。

在东欧和中亚地区,长石片–细石叶文化为石器文化的主体。

在东亚,从早、中期延续下来的石核–石片石器传统继续存在,代表性的遗址包括中国的山西峙峪遗址(见峙峪文化)、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河南小南海遗址和周口店山顶洞等。

在宁夏的水洞沟遗址出现长石片技术遗存。

在较晚的阶段,这一地区出现丰富的细石器文化,代表性遗址包括中国山西的下川(见下川文化)和薛关,河北的虎头梁等。

此外,用动物骨骼和鹿角加工磨制的骨锥、骨针、鱼叉等骨角器和木器,在世界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都有发现。

非生产性的工艺装饰品、彩色岩画、壁画和石刻图案在世界各地广泛出现。

最早的没有争议的人类艺术作品出现于距今3万年前的欧洲西南部。

在法国拉费拉西遗址的奥瑞纳层位,出土彩绘或刻在平整的石灰岩上的动物图案和代表女性特征的符号。

小的艺术雕像也出现在奥瑞纳文化层中,但更多的这类可移动艺术作品出现在格拉韦特文化层中。

绝大部分雕像以象牙和动物骨骼为材料,以丰乳肥臀的女性为素材,被称为“维纳斯”。

在捷克的帕夫罗夫遗址,这类人物造型是用黏土捏制后烧烤而成的。

墓葬和宗教活动遗迹发现得更广泛,其中的寓意更明确。

多人合葬普遍,并可能出现公共墓地。

例如在捷克的下外斯特尼斯遗址和普雷莫斯特遗址,分别出土了3人和18人合葬墓,在非洲西北部的塔夫拉尔特等遗址也出土了众人合葬墓。

较之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的一些墓穴挖掘得更深、更规范,顶部封盖得更严密。

在西伯利亚的马利塔遗址,一个约1.5万年前的儿童墓中出土了动物骨骼、骨石工具和串珠等随葬品。

这种明确属于个人的随葬品在许多墓葬中都有出现,说明此时人类对私有物品的意识增强。

在澳大利亚还出现了对人类遗体火化处理的现象。

此外,在法国的一些遗址发现人类骨骼被有意砍、切,在南非的克拉西斯河口遗址出土的人类骨骼有火烧和切割的痕迹。

这些遗存是生者对死者的特殊处理还是同类相食的残余,学术界尚未定论。

这一时期首次出现确定无疑的人类构筑的房舍。

在西班牙北部的库埃瓦冒琳遗址、埃尔胡酉遗址,中国黑龙江的阎家岗遗址发现人类构筑的挡风墙。

在中欧和东欧的一些寒冷地区,人类建筑的房舍更为规范、保存更为完好。

发现物包括柱洞、排列有序的石块、猛犸象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火塘、工具、用具等。

整个建筑物以木柱为支撑,石块和动物骨骼为墙体,并可能用兽皮遮盖外围和顶部。

这样的遗存发现于乌克兰的普希卡伊、梅谢尼希和俄罗斯、捷克的一些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是晚期智人,包括南非的博斯科普人、法国的克罗马农人、澳大利亚的蒙戈湖人、中国的山顶洞人、资阳人和柳江人等。

这些人类在体质上已属于现代人。

此时人类已几乎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到达和开发了大洋洲和美洲这些前辈们未能涉足的地区。

旧石器时代人类对大洋洲和美洲的开发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从旧大陆扩及大洋洲和美洲。

大洋洲

很久以来,学术界认为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开始对大洋洲的开发。

这一地区最早的人类遗存发现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如在新南威尔士西部的蒙戈湖遗址出土人类的骨骼、灶坑、烧土、石器、鱼骨、贝壳等,年代被测定为距今3.3万~3.2万年。

但最新的年代测试将蒙戈湖人类化石的年代提前到距今6.7万年,从而提出人类在距今7万年前已到达大洋洲的可能性。

在那样古老的年代,依靠简易的船只来到远离其他大陆的大洋洲,堪称古代人类开发世界的一项伟大成就。

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出土了各种类型的打制石器,其中以石斧最具特色。

这样的石质工具在现代仍被一些澳大利亚土著人使用。

关于澳大利亚土著人祖先的来源,学者认为,蒙戈湖等地的早期人类与印尼、菲律宾和中国的柳江人等晚期智人有很近的亲源关系;而另一些遗址的人类遗骸,却与现代澳大利亚土著人一样,保留有较多的亚洲直立人的头、面部特征。

据此,一些学者指出,古人类向澳大利亚的迁徙可能不限于一个时期、一个人类种群。

美洲

人类对美洲的开发可能比大洋洲更晚。

少数美洲考古学家提出人类在美洲的出现可能早于距今10万年,但多数学者认为应发生在距今3万~1.5万年之间。

迄今有较确切测年的最早的考古遗存是加拿大西北部育空地区的蓝鱼洞遗址,年代为近2万年前。

可以确定的美洲时代最早且分布广泛的旧石器文化体系是克洛维斯文化,它的年代为距今1.2万~1.1万年,以可安装木柄的尖状器最具特色。

关于最早的美洲人的来源,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和考古学的证据均指向东北亚,包括西伯利亚、蒙古国、中国和日本的晚期智人。

人类对美洲的开发虽然较晚,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

克洛维斯尖状器、箭镞等狩猎工具经常与象、野牛、马、鹿等大型食草动物的遗骸共生,一些遗址出土大量被围猎者赶下悬崖和陷阱的哺乳动物的骨骼,这些表明古印第安人是狩猎高手。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70%以上的大型哺乳动物种类在距今1.2万~1万年间迅速绝灭。

古印第安人有许多创造。

他们擅长编织,在犹他州的丹杰洞等美国西南部沙漠地区的洞穴遗址,出土了用树木枝条和动植物纤维制作的编织品,在一些遗址发现用石料和其他材料制作的串珠等装饰品。

他们还是一些原始农业项目的发明者。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孑遗

旧石器时代结束之后,仍有一部分人类群体延续了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

在公元纪年开始时,近1/2的地球陆地尚被狩猎–采集者所占据。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时,狩猎–采集者仍然活跃在约15%的地球陆地上。

随着农业、工业人口的急剧扩张,20世纪初,旧石器时代的孑遗人群被排挤到非洲、大洋洲、美洲和极地的一些资源贫瘠、条件恶劣的地区。

到现代,依赖狩猎–采集维持生计的较大人类群体有3个: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布什曼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和北美极地附近的因纽特人(原称“爱斯基摩人”)。

这些人类群体基本没有火器,缺少金属器具,主要工具为弓箭、石刀等石器和木器。

他们有的随季节和食物资源的变化而改变栖身之所,有的因食物资源稳定而定居生活。

男性主要是狩猎,妇女主要从事采集。

他们对生存领地和个人财产的意识非常薄弱,社会组织松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6935.html

青铜时代 菊江历史网

考古学文化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